临沧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临沧 >> 正文
双江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0:18:24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日报记者  李春林 黄翘楚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坚持“四个突出”,不断激活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聚力产业发展,围绕“强村富民”,将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契机,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政策、机制、工作等有机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什么、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问题,积极动员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村庄规划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画图”,建设鲜花盛开的美丽村庄。

  深化文明创建,营造村寨文化氛围,切实抓好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依托自身资源,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新工作思路,探索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通过种好“试验田”,双江县一个个环境卫生干净整洁、鲜花四季盛开、特色瓜果飘香、邻里关系和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村庄已初见雏形,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打造新引擎

  “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党员干部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一起干。”那京组是沙河乡允俸村的一个傣族聚居村寨,近年来,该村把基层党建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织基础,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效应,依托既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培植傣家独特的乡村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注入了可持续的血脉和灵魂。

  “在党支部和7名党员的带动下,老百姓转变了观念,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说起近年来村子的变化,那京组组长肖云华娓娓道来,过去老百姓思想观念跟不上,收入仅靠甘蔗等传统产业苦苦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那京村党支部积极转变服务、创新方式、搭建平台,让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同向发力。在乡村旅游的助力下,这个仅有37户人家的村落开起了9家农家乐。

  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老百姓渴望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被不断激活,主动投工投劳美化乡村环境,村庄如今溪水潺潺、鲜花掩映。同时,通过推行村民积分管理和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等措施,该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形成了互帮互带、相互竞争的格局。2018年,那京组累计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创收达200余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70万元。

  位于沙河乡允俸村忙孝组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即将成熟的马铃薯正等待采收。当地自成立马铃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该合作社党支部注重从能人强人中选拔配强队伍,同时在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能工巧匠中发展党员。能人班子和队伍为合作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搞种植,产业发展“小散弱”的问题。

  据了解,双江县为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采取“新建一批、升格一批、调整一批”的方式,重点抓好党组织在专业合作社和易地扶贫搬迁点中的覆盖,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同时,抓实“党建+群建”“党建+社会组织”工作,不断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农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形成党组织引领、群团组织当家,“同频共振”“同台合唱”的大格局。

  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则乡村兴。双江县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好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和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行动,加快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让群众增收可持续,产业发展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依靠发展火龙果、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老百姓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生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勐勐镇大荒田村监委会主任范世军表示,来冷民族寨组坚持将产业增收作为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订单销售、市场零售、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拓宽了农产品销路。目前该村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450亩,亩产平均利润已超5000元,共有78户种植大户从中获益。

  除特色水果种植外,民族特色食品的热销也是来冷民族寨组在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创立“小卜哨”品牌的傣族姑娘刀惠芬表示,2015年开始,她将牛肉干、牛肉酱等特色食品放到网上售卖,赢得不少国内外“吃货”的青睐。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卜哨”已从线上走向线下,在昆明、西双版纳等地开设实体店,仅靠特色食品售卖,刀惠芬年收入已突破200万元。

  为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双江县依托各村资源优势,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南角自然村的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我们通过引进相关特色农业产业,切实增加农户收入。”沙河乡南布村支书王兴德介绍,为发展以现代花卉农业为主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南角自然村引进了云南滇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公司出资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土地,本地村民还能通过务工、合作社分红等形式获取收益,目前村民每年户均收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比以前翻了两倍。

  目前,南角花卉农业产业园特色花卉虽然还未上市,但全国各地的订单已经如雪片飞来。“种植的花卉以绣球花为主,美国紫薇、蓝花楹、桑蓓斯等品种也有种植。”云南滇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双江分公司总经理周炜介绍,目前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首期种植的基础上公司还将继续扩大面积。下一步公司将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房车露营基地、民宿、漂流等旅游项目,完成由园区化向景区化的过渡。

  文明乡风焕发新风尚

  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走进沙河乡忙开村委会那洛组,绿水青山中掩映着的一栋栋独具傣家特色的民居,以及闲庭水榭旁的鸡声蛙鸣唤起了不少人对于农村的美好记忆。民居外墙上的民族历史传说与“创文明家庭,建美丽那洛”等标语相得益彰,一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缓缓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那洛,俸继昌可是“名人”。被称作老支书的他今年64岁,曾在村委会工作近20年。离开岗位后,自小热爱傣族传统文化的俸继昌通过拜师学艺,从事起了漆画、竹编、经文撰写等工作,这些民族手工艺品受到了村里人的广泛欢迎,甚至远销国内外,俸继昌也被列为双江县傣族胎漆传统技艺传承人。

  “民族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要把好的东西继续发扬下去。”俸继昌介绍,近年来到家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看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受人欢迎,自己非常高兴,“有人喜欢就是一件好事,年轻人来我这里不管是学习漆画还是傣文,只要有兴趣我都全力支持他们。”

  为进一步传承傣族制陶、竹编、漆器绘画等传统技艺,那洛村里还开起了土法制陶体验馆。体验馆负责人俸成英表示:“城里幼儿园经常会组织孩子到我们这体验和学习,这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对于民族传统技艺的兴趣。”

  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乡村优秀民族民俗文化,这只是当地厚植淳朴民风,加快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培育进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双江县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示范建设。同时,通过评选出一批“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最美家庭”等系列先进典型,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从倡导良好家风到培育文明乡风,为让乡土文化回归,双江县从加快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入手,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强化民族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同时采取“八有、六讲、二合一”措施,促使群众主动摒弃陈规陋习,改变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发展信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