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强调明德的重要性。时隔不到一年,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
树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包括学术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都强调文艺创作和学术创作不仅仅要注重技巧和形式,更应当尊崇、阐明和弘扬大道,承载起教化民众、匡扶风气的功能。按照“文以载道”的传统,好的文艺(学术)作品要以美的内涵和形式激浊扬清、陶冶情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三国时期桓范在《世要论·序作》中讲到:“夫著作书论者,乃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义,尽极情类,以为法式。当时可行,后世可修。且古者富贵而名贱废灭,不可胜记,唯篇论俶傥之人,为不朽耳。”在桓范看来,撰述书论之目的,在于阐发和弘扬圣贤大道,叙述和阐明圣贤教化的道理,论证事情背后的义理,尽力抒发情感,记述真理,针砭错误,以此作为标准和法度,不仅可以在当时施行,也可以让后世的人修习。自古以来富贵之人其名字早已经消亡的,不能逐一记述,唯独只有留下著作于后世的潇洒风流之士,才能够实现不朽。桓范奉劝当时的文人,读书作文要以阐发、弘扬大道为终极目的,“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必崇尚其文辞的华丽,而是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之道统;不必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是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东汉末年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更是直接批评当时的一些学者竞尚藻艳,淫辞害义:“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从而尚之。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也。”在王符看来,现今做学问的人,喜欢谈论荒诞无稽的事,竞相撰写雕饰华丽的文章,以求标新立异。世人很少有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盲目地尊崇他们,然而这实在是伤害道德的根本而迷惑无知者的事情。他认为,创作诗歌文章,应该歌颂善良道德和分辨美丑,表达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可见,古人将著书立说视为一桩极为庄严乃至神圣的事情,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如果说读书学习是求道践道、“求其放心”的重要方法,那么著书立说则是载道弘道的重要途径。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优秀之文艺作品和学术著述,无不是以纯正之心、纯真之情,通过艺术或学术的方式,阐述大道,弘扬真理,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之目的。关于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不难看出,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文以载道”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学术虽然侧重的是“术”,但仍然“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此,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起“以术载道”“以术弘道”的理念。历史已经反复表明,只有载“道”、弘“道”的文艺作品和学术作品,才能够展现其表现生命、揭示生活的能力,发挥其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倘若“文不载道”,甚至漠视道德、消解崇高,这样的作品即使在艺术或者学术上很精致,也将“行之不远”,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然,“文以载道”之关键,在于所“载”何“道”。这里的“道”绝不是“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的平庸低俗之道,而是“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真善美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此,今天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坚持以道驭术、以术弘道之原则,创造出承载大道、弘扬正气的文艺和学术作品,切实肩负起彰明德行、止于至善的社会职责,更好地承担起教化民众、引领风尚的时代使命!
“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在中国传统社会,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正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什么是“德”?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章注:“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传统经典都强调“德”乃是向内求取的结果。正因如此,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德业双修(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德艺双馨)。
回顾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崇德尚艺、德业双修的重视程度。
古人曾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早在魏晋时期,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就意味着,唯有通过德业双修,秉持“传世之心”,方能创作出经世之文。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志在弘道,得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范仲淹以文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当代社会,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均属于‘培根铸魂’的事业,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为此,今天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必要继承和发扬“先做人后做文,先立德后立言”这一中国文化之优良传承,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