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滇云理论汇 >> 理论汇文稿 >> 正文
努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1日 17:46: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分享至: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近现代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然而,近年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说教论”等。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改变上述状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不辱使命,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材编写、教育教学、成果评价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大力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与伟大成就,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规律。必须努力批驳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各种错误观念和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并进,学到深处、用到实处。要着力克服学科布局“大而欠强”、教育教学“教而欠育”、教师队伍“杂而欠专”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要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在于不断地总结过去、探索未知、引导未来,而要完成这些使命,就必须不断地创新。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正处于一个急需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问题。理论的薄弱和话语的弱势导致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流行的理论与概念,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西方,而中国人自己原创的核心概念不多,部分学科甚至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学术界一些人运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方和模型来分析中国实践,生硬地裁剪中国实践与中国学术。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与话语“失声”。

  改变上述状况,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要为理论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个方面的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有批判精神,对国外的各种学术观点,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接受,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为我所用,不适用的就不能生搬硬套。

  要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现实不够,未能有效地、及时地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比如,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信仰问题、文明问题、价值追求问题、国家治理能力问题、依治国问题、腐败问题、生态文明问题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未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问题的导向性、聚焦性不够,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这种哲学社会科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创新的状况,妨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让哲学社会科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为此,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坚持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常态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植根社会实践,认真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解决问题为落脚点,用创新理论的钥匙开启社会问题之门。

  执笔:王永华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云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