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建设最美山水云南 涵养祖国美丽花园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6日 15:26: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让七彩云南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是对云南山水美的价值肯定,更是云南的一种资源禀赋自信    

       作者:郭祖全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彩云之南》歌曲把云南山水的不凡气象传唱于世。秉持最美山水云南理念,涵养祖国南疆的美丽后花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切实担负起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全面把握“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深刻内涵,建设保护云南最美丽的山山水水,让山水美成为流动在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华丽音符。

  瑰丽雄奇自然禀赋聚云南山水美之“基”

  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滇东滇中是云贵高原组成部分,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一系列大山纵贯南北,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云岭、玉龙雪山、无量山……凸显雄峻之美。云南名山众多,鸡足山、苍山、西山、哀牢山、秀山……风貌各异。河谷热带向北伸展,寒带沿着山脊向南延伸。五大水系在红土高原上流淌,怒江奔腾于横断山脉和高黎贡山之间,峡谷众多,日夜撞击峡谷两岸的奇峰秀岭。金沙江水急滩险,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澜沧江浑厚自然,气势磅礴。红河水系庞杂,河谷深切。南盘江纵坡极大,水力资源丰富。九大高原湖泊或肃穆平静,或娇娆圣洁。云南山水如画,从雪域高原、险峰峡谷到喀斯特地貌、火山热海,无不让人称奇。

  云南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有“植物王国”的美誉,植物种类占全国50%以上。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类型多,材用树种多,经济林木种类多。云南有“动物王国”的美誉,野生动物物种资源和野生经济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亚洲象、滇金丝猴、野牛、孟加拉虎、长臂猿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珍稀动物,占全国保护动物种类的41.6%。云南有“花卉王国”的美誉,有野生花卉植物2100种以上,尤以山茶、玉兰、百合、杜鹃、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系等八大名花最著名。云南有“药材王国”的美誉,全省山林生长着2000多种中草药,是全国药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省份。云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已发现的有用矿种为162种,云南就有155种,其中铅、锌、锗居全国首位。云南境内的小湾水电站、大朝山水电站、拉嘎洛水电站、红河南沙水电站、磨法冲水电站、怒江赛格水电站、鲁布革水电站、马鹿塘水电站等,理论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丰富资源聚集了最美丽省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多样一体样态结构蕴云南山水美之“灵”

  云南各族人民以保护森林为美德。无论傣族流传的“大象跟着森林走,气候跟着竹子走”,还是瑶族警示的“砍伐了森林吃树皮,毁坏了山林断了路”,没有连篇累牍的法令公约,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宣言,但云南人民与云南山水始终维系着持久的平衡,寄托在山水风物上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智慧和美的灵性。即便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也因其完善的轮歇制度显示出高超的生态智慧。各少数民族同胞砍树必留下二三尺高的树干以保护树根,砍伐后在树根周围还覆盖枝叶。云南各民族注意在村寨周围植树,以遮蔽烈日,美化环境。少数民族注意把垃圾和畜粪一起蓄积化为天然肥料,塑造处理垃圾的典范。

  云南苍翠青山的雅姿充溢着灵秀之性,激流飞瀑的舞蹈诉说着春秋更替,山水相秀,水山共灵。云南山水美之“灵”,为自己赢得“山水旅游之乡”美誉,全省共有国家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旅游景区232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城镇38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50个,新建成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高端接待服务设施,形成了石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之名远播海内外。云南兼有寒、温、热三带立体气候特点,物种多样,植被繁茂,色彩艳丽多姿。多样一体的山水结构展现了云南山水美的特殊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各族人民利用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同时,赋予动植物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与云南的区位、宗教文化、开发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云南山水奇异多样,多元一体。雄浑苍莽的高原无不显露着使人亲近的自然本性,蕴藏着让人痴迷的人文魅力。普者黑娇艳欲滴的万亩荷塘和碧水畔的彝家风情,燕子洞洞内暗河潜流涌动、洞外桃李竞开,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坝美村让人流连忘返,铺展出一幅幅典型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景画。苍山洱海风花雪月交相辉映,“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一语使大理山水美之“韵”跃然纸上。丽江玉龙雪山和山下黑龙潭涓涓细流铸就的闲暇时光,让人醉心于杨柳依依的酣梦之中。及至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哈巴雪山等呵护下的香格里拉,一切存在都清纯甜美,简单拙朴间透着美的辉煌。滇东北“乌蒙磅礴走泥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彪炳千秋,滇西抗战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腾越山水间永驻……纵然苍松作笔,碧波为墨,焉能写尽云南山水美之“灵”?

  生态防治保护并举集云南山水美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切所强调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要趋势,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的理念和内涵。它是在传统发展方式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当然,这也是建设和保护最美丽山水的必然选择。因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高位推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出台《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注重环保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衔接,在全国较早设立专职环保警察队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必须持续重视和治理解决的问题。比如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云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针对我省九大高原湖泊环境问题所指出的突出问题。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必须坚持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就“法治”而言,要运用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条例、制度规范等,以及运用地方性法规、制度规范、政策等治理存在的问题,这是关键手段。要让破坏生态环境者在党纪国法、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层面上都受到严厉制裁和谴责,也让后来者引以为鉴,不想、不愿、不能、不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罪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就云南而言,从根本上转变简单的依赖资源价值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追求美丽山水的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是当然选择。《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就是保护生态,追求生态价值的刚性政策法规。

  除“法治”手段外,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和生态保护还需要“德治”的同步渗透。要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实行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等德治教化,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提高其爱护云南美丽的山山水水,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思想道德自觉性、自律性等,依法治理生态环境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并进入较高层次。

  祖国南疆美丽花园展云南山水美之“韵”

  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让七彩云南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是对云南山水美的价值肯定,更是云南的一种资源禀赋自信。人类要发展,必然会向自然界索取属于消费性的经济价值、资源价值。而人类要幸福地生存、生活和发展,就要有适宜的山水、空气、温度、动植物资源等。地处祖国后花园的云南,为华夏儿女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美丽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就是山水的自然资源价值,“记得住乡愁”则是山水的人文资源价值。云南壮美山水承载和彰显着云南人的民族之美、豪放之美、恬静之美、纯善之美、勤劳之美、幸福之美的人文精神资源价值。云南有看不够的美,有说不完的美。云南山水美的恒久生命力,在于云岭大地的叠翠群山和纵横江河要成为造福云南儿女的财富,更要成为“美丽中国”价值形态与伦理道德永不褪色的韵律。欣赏云南山水美,可以徜徉于古木奇松,可以忘情于万顷碧波;品味云南山水美,更在追求豪迈胸怀和清逸心境,在新时代云南的山水风物之间留下我们的思想和襟抱,为“美丽中国”调色增辉,为民族复兴砥砺奋进。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耿嘉  从永刚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