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云南创建环境美的基本维度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6日 15:26: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必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新起点来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

  作者:李正亭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目标既彰显了云南优势又符合云南实际,对实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其中,环境美既是云南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最美丽省份建设的根本要务。

  弘扬优良传统,夯实云南环境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作出深刻阐述,将如何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论发展到了新高度,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我国历来重视环境和资源保护,注重运用法律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其他古文明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生态文明智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发展到当代,面对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压力,我们必须认识到,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云南来说,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发展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执念,达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等重要共识,不仅在历史的长河里维系了大自然对云南的厚爱,而且对当今创建环境美有着积极意义。

  整合资源优势,找准云南环境美亮点

  云南有条件建成全国最美丽的省份,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云南环境美是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必然内涵。云南现有工业区相对集中,大部分生物资源聚集度高,部分生态环境呈现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资源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提前基本实现云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检查指导。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关指标列入目标管理,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环保,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全域生态格局。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云南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2007年以来,以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阳光、生态保护、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在全省全面实施,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格局。开展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高原湿地、国家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保护网络,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全部国家级保护区、绝大多数省级保护区均成立了管理机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云南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正在构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网络,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绝大多数国家保护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了基本完备的生态建设体系。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方案,东川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滇西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前期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洱海治理的成效和经验得到国家重视和肯定,主要水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云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主要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基本稳定,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环境美在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功能,为云南塑造环境美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了广阔的外部空间。党和国家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定位,也为云南环境美提供了战略指向。

  着眼生态安全,筑牢云南环境美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观。风险防范需要着眼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尊重环境保护工作本身规律,理顺其背后各种关系,坚决执行各项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当前,我国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作为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云南在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积极作为,制定和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城乡绿化工程等重大绿色工程,不断优化环境美格局,构筑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及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的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高原湖泊及其流域水环境治理、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任务艰巨,全省资源要素、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趋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弱化。云南在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云南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新起点来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

  聚焦三张品牌,共享云南环境美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动绿色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全省民众的环境意识明显提升,优良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必须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抓手,鼓励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环境与发展政策的制定、对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以及环境信息披露和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之中,落实企业、政府和社会共担环境美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共谋环境美、共享环境美的格局。

  发展保护并重,推进云南环境美建设

  改革开放起步伊始,我国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特别重视自然资源环境领域立法和生态环境监测。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云南全省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发展保护并重,推进云南环境美建设。一是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对环境损害行为零容忍,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场,健全环境保护的市场体系。二是将环境违法与市场准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挂钩,提高违法成本,让守法者得实惠、违法者付代价。三是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绿色行动,倡导全民参与,不断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努力满足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需求。四是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制度,促进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让每个人成为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五是争取国家支持,切实推进若干环境美工程,如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推进生态创建等。六是加大环境美宣传与教育力度,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壮大环保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环境美建设的良好风尚。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耿嘉  从永刚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