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实现现代化必须是美丽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包含美丽的鲜明特征。
在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方向上,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进一步凸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更是生态的绿色化,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的绿色程度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健全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工作;在加大生态保护的同时,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改革生态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在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个重要原则。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在实现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中国是“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与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完善绿色经济体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加快建设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健全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二是构建绿色创新体系。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引领、金融支撑,需要绿色技术和绿色金融“双轮创新驱动”。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及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三是建立绿色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创建绿色生活体系。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在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措施上,把生态文明体制“四梁八柱”作为一个支撑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以八项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的这“四梁八柱”,我们党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自觉贯彻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环境治理方面,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逐步推进,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和缓解;在治理突出问题方面,生态治理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逐渐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迈进;在绿化美化方面,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在全球生态共同体构建上,积极引导全球气候保护合作,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责任编辑 沈 艳)
邓 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期“理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