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2019-01-04 09:54:4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日报》创刊号

1951年元旦所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各族群众欢迎中央访问团到原路南县圭山区、弥勒县西山区访问

作者:苏红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深刻阐述了伟大民族精神所包含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历史和现实证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云南边疆的生动实践,将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更加珍视民族团结,更加重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云南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制定了“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在给第二野战军、边纵的会师指示中明确指出:云南工作“要掌握团结方针,一切以团结合作、共任艰巨为前提”。“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为云南解放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云南认真贯彻落实“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较好实现了会师,实现了党内的团结统一。1950年3月4日,陈赓在昆明市军管会成立大会上,号召负责政权移交和接管两方面工作的干部要贯彻“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同日创刊的《云南日报》发表题为《加强团结建设新云南》的发刊词,宣传“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

在民族工作中,云南省制定“民族和睦,加强民族团结,消除历史造成的隔阂,工作稳步前进”“通过上层,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团结上层”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民族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遵循“民族团结,双方满意,大家欢迎”的要求,调解民族纠纷。通过“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进行了各项民主改革。

在“团结第一,工作第二”工作方针指导下,云南的接管建政、征粮剿匪、镇反肃特、生产建设、财经贸易、文教卫生、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成为中共云南省委长期遵循的指导原则。通过贯彻这一工作方针,中共云南省委加强自身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云南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央访问团到云南

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基层,面对面地解决民族团结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把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消除旧中国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状况,加强与各民族人民的联系,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组织中央访问团,邀请著名民主人士参加,分别赴西北、西南、中南及东北、内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中共云南省委也派遣民族访问团,到滇西民族地区慰问。

1950年6月,中央西南访问团率先组建,准备到川、滇、康、黔民族地区开展慰问活动。中共中央对访问西南各兄弟民族极为重视,组织全体团员,于6月集中在北京学习一个多月。毛泽东主席接见了西南访问团的全体成员,与大家合影留念,并亲笔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周恩来总理专门召集访问团负责人到中南海勤政殿开会,他说:“这次访问,是毛主席亲自提议和决定的。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和国民党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隔阂很深,加上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访问中,少数民族对你们可能不理解,不欢迎。因此,在工作中应掌握四条原则:一是要‘准备受冷淡’,二是要‘决心赔不是’,三是‘一切听人家’,四是工作中万一和兄弟民族发生矛盾和误解,要‘先做自我检讨’。”

7月2日,中央访问团120余人,在刘格平团长的率领下,离京前往西康、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西南访问团下设3个分团,其中,第二分团赴云南,由西南访问团副团长夏康农兼任分团长,王连芳任副分团长。1950年8月6日,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来到云南,受到云南省党政军机关和各民族代表的热烈欢迎。中共云南省委十分重视访问团的到访,决定派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张冲参加分团领导工作,并从省级机关抽调干部参与到访问团中,使分团人数达到70余人。访问团从昆明出发,先后访问了9个专区、42个县,向各族人民群众和民族上层人士,传达了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关怀,宣传了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上层人士和群众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每到一地,访问团通过举办民族上层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召开各民族群众大会和民族代表会议等,向各族各界人士了解该地区的具体情况,听取意见。访问团还运用文工队歌舞表演、放映电影、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新中国的风貌;向少数民族同胞赠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写的条幅、锦旗,以及药品、绸缎、棉布、食盐、茶叶、针线等少数民族特需物品,把党的关怀送到边疆民族地区。

中央访问团到云南的访问工作,对云南乃至中国民族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进一步密切了党中央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促成了一批重要民族政策的落地。二是中央访问团的走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和各民族间及民族内部的团结。在部分地区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三是通过抽调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访问、调查工作,实现了对民族地区各方面情况较为系统的了解,为党中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四是在访问工作中,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了一批擅长民族工作的干部队伍。

历史证明,党中央选派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是十分成功的创举,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

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共同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分散居住在祖国各地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1周年观礼盛典活动。当时,全国组织了由43个民族(含支系)的158位代表组成了7个参观团。西南民族参观团,经各级政府积极动员,做工作,最终推选出64位代表,其中,云南代表53人,而宁洱区的代表又最多,达35人。云南代表中有土司、头人等民族上层人士及传教士、农民、学生、干部等,共涉及17个民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共中央对全国各民族参观团高度重视。9月29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专门在北京饭店设欢迎晚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40万人参加的盛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云南代表和其他兄弟民族参观团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东侧观礼台观礼。10月3日晚,各民族代表在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献礼,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500余人,出席了献礼大会。云南参观团成员、佤族头人拉勐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西双版纳的代表召存信、刀世勋、刀卉芳等代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象征宣慰司世袭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主席对赴京参观的各族代表十分关怀,得知云南的一位佤族代表生病住院后,亲自到医院探望,让这位代表激动得热泪盈眶。后来,毛泽东安排各参观团到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参观学习,对祖国有一个更直观、真切的认识和了解。当代表们离开北京时,毛泽东了解到西南地区缺医少药,便给每位代表送了一个药包,里面除了装有20余种常用药外,还有当时十分稀缺的青霉素等药品。中共中央组织国庆观礼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共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持续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进行参观活动。参观团成员,最初多为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后来农民积极分子、各条战线少数民族职工、边疆民族干部、云南民族学院的学员,也成为参观团的成员。通过参观学习,少数民族代表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受到了深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教育。参观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真诚爱戴,增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

1950年12月27日,中共宁洱地委召开宁洱区第一次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让国庆节观礼代表介绍国庆盛况,共商搞好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计。会上,观礼代表李保建议,要用佤族习俗“喝咒水”和“剽牛”的祭奠仪式,来表示宁洱专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佤族头人拉勐补充说,还要用大石头把“咒语”刻在上面,代表们一致赞同。

1951年1月1日,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在宁洱红场举行的民族团结盟誓大会。按照佤族重大祭典习俗,喝鸡血、剽牛,各族代表48人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用汉文、傣文、拉祜文签上自己的名字。碑文写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