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推广“六小创新”做法

" />
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学习推广“六小创新”做法
2018-12-24 10:47:29   来源:云南理论网
分享至:

自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2017年8月部署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推动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要学习《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中推广“六小创新”做法的通知》。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爱心超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五分钱”工程、昆明市“三讲三评”、临沧市“村史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小喇叭”工程、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创新做法(以下统称“六小创新”做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示范性和借鉴价值。

“爱心超市”点燃自立自强正能量

罗平县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启动实施“爱心超市”建设,引导贫困群众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探索出一条“以小超市激发脱贫攻坚大动能、以小投入激起共奔小康大志向”的路子。

以往简单发钱发物的“输血式”帮扶只会滋生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只有创新帮扶方式,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投工投劳,才是稳定脱贫的长久之道。“爱心超市”变简单给予为“积分兑换”,实质上是利用物质激励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在实干中得到实惠,促进他们从“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

主要做法:一是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灵活利用村社区闲置房间和村组活动阵地,按照有牌子、有房子、有货架、有物品、有制度、有台账、有积分标识、有专人管理标准统一 “爱心超市”建设。二是按照“乡镇主体、部门统筹、承包单位具体 负责、社会捐赠支撑”的方式筹集物品,尽可能保障货源充足、种类齐全。三是从人居环境、政策知晓、配合工作、家庭美德、学生学习、脱贫能手、移风易俗7个方面、16个项目,设置积分评定标准,定期对群众进行评分、记分,适当倾斜照顾贫困群众,群众用积分兑换“爱心超市”中的物品,兑换完成后扣减积分。

“五分钱”工程花小钱办大事

西畴县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五分钱”工程,探索了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模式,调动了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脱贫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五分钱”工程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合理的利益组合,既不过多增加群众负担,又让群众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观念,明白了“等不到脱贫、靠不来小康、唯有自立自强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主要做法:引导农户每人每天交费5分钱,累计每年交费18元,同时县级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分三个档次进行奖励(30户以下村小组县级财政每月奖励200元,30至50户村小组每月奖励300元,50户以上村小组每月奖励400元),筹措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把“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作为实施“五分钱”工程的重要内容,按照“30户以下村小组聘请1名保洁员,30户以上50户以下聘请2名,50户以上的聘请3名”的标准,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小组,按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序选聘人员担任保洁人员;对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小组,优先考虑聘请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户担任保洁人员。

“三讲三评”共促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昆明市借鉴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开展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三评”工作,促进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充分发挥作用,督促村组干部主动履职担当,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和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一线力量,是脱贫攻坚任务落实、项目推进、问题解决的“最后一公里”。“三讲三评”工作让他们面临同一场“考试”,而且互相成为对方的“考官”,相互之间面对面亮出成绩、交流意见、指出不足,既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也促进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良好互动、同频共振,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任务落实的质量和效果。

主要做法:以贫困村为单元召开“三讲三评”会议,每个季度开展一轮,每一轮讲评覆盖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会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主要讲帮扶措施和成效、工作队管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助抓贫困村党建等情况,由村组干部、贫困户对其帮扶成效进行评议;村组干部主要讲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扶贫政策落实、脱贫巩固措施、问题解决打算等情况,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贫困户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议;贫困户主要讲家庭基本情况、享受到的政策扶持、脱贫思路打算和存在困难,并就能否脱贫进行自评、表态,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对其内生动力进行评议。讲评结束后,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和贫困户分别量化打分,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测评不合格的及时召回处理,对村组干部综合评价为“差”的进行组织调整,对贫困户评议结果较差的采取“多帮一”的方式对症帮扶。

创建村史室展示美好生活

临沧市在全市1590个村社区创建村史室,让群众在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较好发挥了村史室存史、资政、为民、育人的作用。

以史育人是解决“精神贫困”的有效途径,让村民了解村史,了解村庄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起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良好效果。村史室集“陈列、教育、文化”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凝聚人心、启迪后人的多重作用,为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阵地。

主要做法:一是突出新旧对比展示村庄变迁,组织动员村民把老农具、老物件、老照片、老书籍、老证件等摆放到村史室,以图文并茂、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示村里的发展历程,展示昔日刀耕火种、赶牛小路、茅草房到现代农业、柏油路、小洋房的强烈对比,让群众更加懂得美好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建设“感恩室”。二是突出乡情记忆展示特色风韵,在一个村选取一个特色主题,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主要展示村庄变化、发展变化、生活变化,古村古寨主要展示农耕文明、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主要展示乡愁记忆、文化传承,红色村庄主要展示革命文化、红色基因,建设“乡愁室”。三是突出乡风文明展示乡贤文化,在村史室内展示乡贤名人、致富带头人、光荣脱贫户、见义勇为人士、公益爱心人士、尊老爱幼模范、优秀大学生等的照片、事迹,传承乡贤优秀文化基因,构建新乡贤文化,建设“乡贤室”。四是突出历史传承展示传统技艺,通过村史室展示村庄产业发展变迁、传统生产技艺和现代生产技术,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传习室”。五是突出规划引领展示美好前景,把村庄规划放进村史室,展示各村的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民俗风情、文化底蕴、发展方向、未来前景等,建设“规划室”。

老工具“小喇叭”发挥新作用

德宏州充分利用广播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解读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推动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效打通扶贫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使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发挥出新作用。

现代技术和传统媒体都是政策宣讲、信息传输、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重在管用有效。在农村,小喇叭比电视、手机等现代传播手段更能起到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引导群众的效果。要把我们党在过去开展群众工作中积累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重新恢复起来加以应用,让老平台发挥新作用。

主要做法:一是播放内容着重突出脱贫政策,有针对性地重点播放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村低保、新农合等民生政策,同时宣传身边扶贫故事,传授实用致富技术,使党的声音传进万家,传到民心。二是主播队伍建设注重选择群众身边的干部,按照讲政治、懂政策、接地气、受欢迎的要求,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组建起有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乡土专家参与的主播队伍。三是播出时段注重符合群众生产生活时间安排,除固定时间统一转播中央新闻以外,由各地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自行确定具体播放时段,便于群众收听。四是播音语言力求让群众听得懂,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水平不高、用手机等传播手段难以收到最佳效果的实际,在民族聚居区用民族语言宣传脱贫攻坚政策。

“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

镇沅县组织开办“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采取“技能培训+半军事化管理+信心提振”培训模式,对深度贫困人口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推动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就业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探索出一条破解素质贫困、精神贫困的扶贫路子。

短期内要改变部分贫困群众无精神、无志气、无动力、无技能的状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手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采取管理措施,拉着、拽着、推着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的贫困群众干,促使他们看到希望、学到技能、找准出路、焕发活力。

主要做法:一是在培训对象上,瞄准全县因懒致贫、身体健康、无业可扶、无技脱贫的2100余名年龄在20—55岁之间的深度贫困群众,同步组织年龄在18—55岁、小学以上学历、渴望致富的贫困家庭妇女,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在培训内容上,针对生活陋习,重点培养他们养成理发、洗澡、刷牙等卫生习惯,养成整理内务、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养成穿衣戴帽、礼节礼貌等文明习惯,改变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针对技能缺乏问题,重点培训烤烟、蔬菜、生猪等种植养殖技术和建筑、钢筋、电焊、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三是在培训管理上,针对厌学、畏学情况,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方式,由县人武部派出2名教官负责军事训练,严格管理,强化培训。四是在培训方式上,采取现场“小示范”、课堂“小练习”、技能“小竞赛”等互动式教学,组织学员看励志影片、听先进典型和脱贫户讲脱贫致富故事、实地观摩脱贫案例,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带动身边人。​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