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云岭楷模: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记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
2018-12-21 10:45:3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杜富国(右)与战友进行人工搜排作业。云南日报通讯员 杨萌 摄

云南日报记者 左超

寒冷的冬日,踏入祖国西南边陲扫雷战士们淌汗流血的坝子雷场,山间弥漫的浓雾,久久不散。

如今,这块位于老山西侧的雷场,雷患已被扫除。不久前在移交仪式上,扫雷官兵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种下的南洋杉,如今在浓雾中透着绿意,昭示着这块土地新的希望。

可惜,有一位曾经为之期待并挥洒汗水的扫雷战士却再也看不到这里即将萌发的新生命了。

他就是排雷英雄杜富国——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同组作业的战友艾岩在坝子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身为作业组长的杜富国深知这种手榴弹当量大、危险系数高,他在报告险情接到上级“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对艾岩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便匍匐在地开始作业。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除弹体周围浮土,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血泊里。杜富国保全了战友,自己却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响应号令,一纸战书奔赴雷场;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是怎样的一位战士呢?

大雾无形,英雄有迹可循。

“知道截肢后,他坦然接受。这种情况我第一次遇到。”

紧靠病房门口的阳台上、地上摆满了鲜花,小卡片上写满祝福和鼓励的话。

“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祝愿你早日康复,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遂。”其中一张小卡片上言辞真切。

杜富国看不到,妻子王静念给他听的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杜富国负伤住院两个月后,我们来到位于开远市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近距离感受这位排雷英雄的侠骨柔情。

“这么多人来看我,鼓励我,激励我,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让我在以后的生活里更加坚强。”虽然双眼还蒙着纱布,但杜富国的内心充盈着阳光。

刚入院治疗时,为了不影响其情绪以便后续治疗,大家对杜富国暂时隐瞒了病情。

“我的两只手怎么碰不到一起,是不是少了一截?”一天,刚脱离生命危险不久的杜富国对自己的病情似乎有所察觉。他告诉正在陪伴自己的扫雷四队队长李华健:“不要截肢,以后送饭麻烦多给我送点肉和牛奶过来,我要多吃东西,尽快把伤口长好,还要回到雷场继续排雷呢。”话还没听完,李华健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哽咽回应:“好!好!你要好好养伤。”

在入院两周后,根据治疗恢复情况,医生和家人、战友商量后,最终还是告知了杜富国全部伤情。一段长长的沉默。那一刻,整个病房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谁都不敢再多说一句话。

一颗坚强的心,最终让待在杜富国身旁的心理医生准备好的预案一个都没用上。“知道截肢后,他坦然接受了。这种情况临床很少见,我是第一次遇到。”第926医院创伤显微外科主任陈雪峰对杜富国的坚强感到惊讶。

如今,每日午饭、晚饭后,杜富国都会在亲人、战友的陪护下,在医院的院子里散步,甚至还练起了小跑。

晚霞余晖中,杜富国和妻子王静依偎在医院院子里的一处休息厅。“对不起,在我最能陪伴你的时光里,最能照顾你的时候,却没能够好好地照顾你;在我能够陪你走更远旅程的时候,也没能好好陪你走过。”男人的感情很多时候用嘴说不出,此刻的杜富国面对嫁给自己一年多的妻子内心充满了愧疚。

听着听着,妻子王静掩面而泣。结婚一年来,她和杜富国聚少离多,电话那头杜富国总是告诉她“我很好,不用担心,等把雷患扫除就回来陪你和爸妈、奶奶。”在丈夫意外负伤后,她就成了他的眼和手,帮助他在黑暗中重新构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茫茫未知的旅程,我要认真面对我的人生……”12月14日,康复病房里,在家人、战友、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杜富国在《壮志在我胸》的合唱中迎来了27岁生日。

“能不能给我安装像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智慧义眼、假肢?”“我可以学习播音吗?将来把我和战友们在雷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此刻的铁胆英雄可爱得像个孩子,大家都在静静地聆听。

在离开医院的途中,一个倔强、坚韧、可爱的士兵形象在记者脑海中浮现。

“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我扫完的雷区上面盖上房子。”

边城马关,离城区不远的山岗上至今矗立着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堡、烟灯台,长满青苔的历史遗迹印证着这座边关重镇的厚重历史。

云南扫雷大队的驻地就在县城一角,营区内展板上中越边境云南段历次扫雷任务中牺牲、负伤致残的排雷英雄们惊心动魄的事迹介绍让人揪心。

“罗兴,1993年12月8日,在排除一枚58式防步兵雷时,引信取不出来,为保护身旁5位战友,身负重伤,右眼失明,左手被炸断。”

“杜茂江,1998年12月9日,在一次排险中不慎绊倒触雷,右腿负伤残疾。”

……

1992年至1994年、1997年至1999年,中越边境云南段进行过两次大面积扫雷。2015年,400余名扫雷勇士从各地集结奔赴边疆,横跨文山、红河两州6个边境县的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随之启动。

杜富国就是其中的勇士之一,他写下战书,从云南省军区原某边防团主动申请来到扫雷大队。一开始,连队安排他到炊事班,但他坚决要求去战斗班:“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烽火,雷场就是战场,扫雷就要到一线!”

历史的天空风云莫测,但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

30多年前,热血儿郎们响应祖国号召,奔赴前线;今天的南疆边陲,一声号角响,雷场英雄聚。

“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先辈们洒血流汗的历史,杜富国当然知道,第一次去麻栗坡革命烈士纪念陵园,他就被英雄的老山精神深深震撼。雷场上走的是“阴阳道”,谁也不知道每天能否活着走出雷场。

3年多来,程俊辉烈士命殒富宁县沙仁寨芭蕉塘雷区。杜富国和战友们继承烈士遗志,弘扬“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誓与“雷魔”决战到底。

“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杜富国这位“90后”,入伍8年来,先后被5个单位选调、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精一行,多次获嘉奖,曾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新兵下连一个月就把原某边防团的一项记录打破了,成为该团第一个巡逻中缅边境某界碑巡边路的列兵。

刚到扫雷队,初次接触扫雷专业理论,首次摸底考试杜富国只考了32分,与战友们差距很大。晚上别人睡觉了,他就在营房走廊里背知识点,记不住的就写在小卡片上,随时拿出来看……57分、70分、90分,理论成绩突飞猛进;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把队前的草皮翻了个遍,常常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他所有科目全优。

上了雷场,拿起工具,学过两年汽修的杜富国如鱼得水,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法,大大提升了部分雷场搜排效率;手工制作了10余种沙箱用于搬运爆炸物,使搬运工作安全系数得以提升……3年来,杜富国出入雷场千余次,累计排除2400余枚爆炸物,从戍边尖兵华丽转身为扫雷能手。

3年多来,这位可爱的战士处处充当活雷锋,营房缺水断电主动接,营产营具坏了带头修,营区临建厕所粪池堵了当先疏通,脏活累活重活抢着干,被战友们亲切称为连队“三小工”。

“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我扫完的雷区上面盖上房子,百姓可以安心种地。”从杜富国的日记里,也能清晰地管窥他高尚、纯粹的内心世界。

“能培养出这样的战士,非常自豪!”云南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是一位有32年军龄的老兵,他对这位战士有着自己的评价:“在和平年代表现得如此英勇,如果上战场,他也一定能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杜富国。”

“到!”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

11月24日中午,在病房里,云南扫雷大队举行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颁授仪式。云南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带领大队官兵向英雄致敬,病床上的杜富国,抬起缺残的右臂,敬上一个特殊的军礼。

作业结束,杜富国拉着安全绳从雷场出来。云南日报通讯员 黄巧 摄

“我明白了什么叫‘生死战友’,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

而我们的杜富国同志,我们的扫雷战士,正是这样一群敢于向雷场逆行的斗士。

“让我来!”这是杜富国在雷场上常说的一句话。

艾岩还记得第一次进雷场的忐忑。那是2016年12月,他被分到了杜富国所在的班,还和杜富国分在了一个组。一进雷场,杜富国就让他紧紧踩着自己的脚印走。那天,两人在雷区作业,发现了一枚防步兵地雷,头一次在雷场看见地雷的艾岩,“既兴奋又害怕,身体有点不听使唤”。“让我来,你退后,离我再远点!”说罢,杜富国一边演示作业流程,一边耐心细致地把雷排除了。

今年10月11日下午的那次作业,杜富国又一次让艾岩退后。随后的一声爆炸声中,血肉模糊的杜富国倒在雷场,防护服被炸成棉絮状……

“经历了这次事件,我才明白了什么叫‘生死战友’,没有富国,我的命也许就没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忆起这两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艾岩对杜富国这位“雷友”更加牵挂,“我的心情真的很沉重,他是我过命的兄弟。”

在马嘿雷场,有一次,同在一个作业小组的班长许猛和杜富国发现了一枚反坦克地雷,差不多有脸盆那么大,原本几百公斤以上重量才能压爆的反坦克地雷,因设有诡计装置,步兵一碰就炸,能把一个排炸飞。“班长,让我来!”杜富国不惧危险,一再主动要求自己上。

在天保口岸4号洞雷场,杜富国和队友唐世杰执行人工搜排任务,两人发现了一个隐藏5枚火箭全备弹的雷窝,若处置不当,瞬间灰飞烟灭。面对危险,他依然说道:“让我来。”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业区,爆炸物种类多、分布密集、雷区面积大,茂林陡崖之中,平均坡度六七十度,加之经过30多年的雨水冲刷,很多爆炸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性能极不稳定,排雷难度世所罕见,大部分雷区现代扫雷机械作业难以跟进,而且部分雷区附近还有村落,不能大规模爆破作业,只能采取人工搜排,危险系数大增。

“雷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都很恶劣,被蚊虫叮咬,高烧、腹泻、皮肤过敏那都是家常便饭。”云南扫雷大队卫生员帅超曾一路护送杜富国去医院。他说,看到战友们每天完成任务平安返回,是他最大的心愿。

记者曾在盛夏到过部分雷区采访。烈日当空,荆棘丛生。作业休息区,一排排靴子整齐地晒着太阳,这是战士们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赶快脱下排雷靴以晒干里边的汗水。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身穿10多公斤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趟作业下来,战士们的身体从里湿到外,有的战士脚底泡成了白色,贴身衣服甚至可以拧出水来。

与恶劣的作业条件相抗争,只是扫雷大队官兵们的一门基础课。爆破、搜排、运输排除弹药等任务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的战士就是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默默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400余名官兵在崇山峻岭间鏖战3年多时间,共排除雷区90块、面积约57.6平方公里,共搜排出地雷和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发),并协助地方封围雷区24.13平方公里,光荣完成了扫雷任务,还一方净土给人民。

“入了党,我就能走在雷场最前,排除更危险的地雷。”

这是一段发生在今夏的对话。

“阿杜,我今年服役期满了想退伍。你呢?把媳妇儿丢在家放心吗?你不回去陪她吗?”窦希望半开玩笑地说。

“你也结婚了,我也结婚了,我们队长也结婚了,那大家都回家吧,不要扫雷了!”杜富国有点生气。

“窦希望,你是预备党员,你说这话就不配党员资格,如果你今年12月份还在部队的话,我是不会为你转正投票的。”杜富国还特意取下帽子指了指军徽和胸前的党徽补充道。

同在扫雷四队的战友窦希望原本在今年8月可以退伍,杜富国也可在今年12月退伍。两位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休息间歇顶起了牛,这让窦希望几夜都辗转难眠。

面对这么一个坦诚的同志、这么一个真实的战友,窦希望最终打消了退伍念头,向组织递交了晋级申请,选择继续战斗在雷场。

“入了党,我就能走在雷场最前,排除更危险的地雷。”入党时,面对扫雷四队政治教导员凌应文为什么要入党的提问,杜富国一板一眼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忆起两年前的这一幕,凌应文印象深刻。他说,在扫雷队,只有党员干部才有资格进入最复杂的雷场,处置最难排的雷。

面对去与留,杜富国心中装满了对军装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

得知英雄负伤的消息,来自麻栗坡、马关、富宁等地的老乡们有的带着土鸡蛋,有的带着亲手做的小吃,纷纷赶来医院看望杜富国。

在杜富国负伤住院30多天后,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坝子雷场举行,数十名扫雷官兵,一边高唱军歌,一边手牵着手蹚过雷场。这也标志着持续3年多的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圆满结束。

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附近的村民们扶老携幼,早早地赶了过来,54岁的盘金良就是其中一个,他拄着拐杖,背着小孙子。在地里劳作时,他曾经两次触雷,一次炸掉了右腿,另一次炸掉了左腿,只能借助假肢和拐杖行动。自家的草果地就在这片雷区,扫雷官兵在此作业时,他时常过来静静地守在雷场边看,有时也给官兵们当向导,和战士们一起吃干粮。

“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家里又没更多收入来源,没有腿脚也不能外出打工,只能来山上刨食了。”生活的不幸让盘金良看起来更加苍老。他说,村子里缺胳膊短腿的人还有不少,人们痛恨地雷但又没办法,如今,“扫雷队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真心感谢人民子弟兵,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扫雷英雄”。

要说对地雷的恨,没有人比盘金良他们更痛恨了。这么多年来,他从不允许子女们踏入这片恐怖的土地。

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富宁县田蓬镇有个“地雷村”,名叫沙仁寨,87个人78条腿的惨痛过往,让当地人苦不堪言。

2015年夏,当杜富国第一次见到生活在雷区附近身体残缺的老乡们时,他读懂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誓言。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凛冽寒风,挡不住大家追寻英雄足迹的热情。

离开英雄洒血之地,来到杜富国的家乡——遵义市湄潭县。

英雄故里,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代代传。

8年前,2010年12月,杜富国和同乡战友们就是从位于县城中心的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旁的广场上喊着高昂的军号出征的。

8年后,我们一路追随英雄的足迹来到这里,感悟英雄初心。

出县城,翻越一座又一座的茶山,来到杜富国的老家兴隆镇太平村。

乡邻们来了,亲友们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英雄的少年成长经历,言语之中带着叹息又不乏自豪:“这么好的娃儿,可惜了。”“这是我们村的骄傲,是湄潭人的骄傲!”

老支书任达奎聊起了杜富国父亲杜俊入党的故事。“富国的爸也是一位党员,是村党支部把这位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的,在村里也是一面旗。”杜俊给自家几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富国、富佳(女)、富民、富强,这位农民党员的朴素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几个孩子,如今最小的儿子杜富强也在西藏书写着军旅传奇。杜家儿郎先后披红戴花去参军,在家乡传为佳话。

杜富强得知哥哥负伤的消息后,经部队批准,辗转奔波几天,在开远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看到了双眼缠着绷带的哥哥。杜富强心如刀绞。

上一次兄弟面对面,还是在2016年8月。杜富国休假归队的前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欢声笑语不断。

谈起大侄子,姑姑杜静再也忍不住往外涌的泪水,“富国是家里老大,以前在家的时候他什么活都抢着干,参军后回来更是像一个男子汉了,没想到遭了这么大的罪……”

“杜富国学长是一位大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来到杜富国曾就读的中学,孩子们已经把学长的事迹写在了黑板报上,谱成了曲。勇于承担、热爱同学、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成为教过杜富国的老师们对这位离校已10年的学生的共同记忆。

在杜富国负伤的两个月来,网友们在各媒体的报道评论区跟帖留言:“至高无上的英勇付出。”“愿这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被时光温柔以待。”“致敬,中国军人,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