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言中蕴情的朋友圈
——记在扶贫一线因公殉职的纪检监察干部王秋婷(下)
2018-12-14 10:31:3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在打瓦村委会,我们见到了王秋婷的好姐妹——打瓦村大学生村官、党总支书记助理黄琴。

黄琴生于1995年,比王秋婷小3岁。一提起王秋婷,她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待到记者递过去第二包纸巾,她的心绪才逐渐平复下来。

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点击个人相册,黄琴一条一条地查看王秋婷发的朋友圈信息。黄琴说,自己不喜欢拍照,所以没有与王秋婷的合影,“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王秋婷待人处事如何?生活中的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跟着黄琴回顾朋友圈的目光,记者展开了一番探访。

开启驻村工作第一天!未来一年,努力!加油!

——2017年10月30日

王秋婷是2017年10月末被大关县纪委派到天星镇打瓦村开展扶贫工作的。

“接到任务后,她没有畏难情绪,也没有多余言辞。”回忆当时情景,大关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金玺依然印象深刻。

毕业不久、“初出茅庐”,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层工作经历几乎为零……王秋婷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收集整理脱贫攻坚政策相关资料后,她迅速与驻村工作队汇合,一边请老前辈指点,一边恶补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2017年10月30日,王秋婷正式驻村,当天,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用“努力”“加油”两个词组,表达自己“以村为家”的工作信念。

王跃阳是驻村工作队队长,在王秋婷遭遇的这次车祸中,他和另一名驻村工作队员高静都受了伤。拖着虚弱的身体,他们用几个片段向记者还原了王秋婷“以村为家”的经历:

遇到背柴的老人或者需要帮助的村民,王秋婷会跑上前去搭把手,有时还会因为不能再多出一分力而心生愧疚;

遇到村民填好易地搬迁表格又反悔、争取到危房改造指标又放弃等情况,王秋婷总是耐心上门解释政策,并根据村民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

遇到紧急任务,王秋婷没有退缩避让,加班加点是常态。熬夜后起床晚了,她会感到害羞,自觉补足“工作量”;

……

“一点一滴的融入,使她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王跃阳说,乡亲们不善言辞,都亲切地称呼王秋婷为“那个戴眼镜的小姑娘”。

与王秋婷朝夕相对、一个锅里吃饭,打瓦村党总支书记陈开禄很看重王秋婷的爱党情怀。“她是一个踏实上进的人,一直在向党组织靠拢”,陈开禄介绍,今年8月27日,在打瓦村党总支新街支部,王秋婷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这是来自大山深处贫困户王方明家的蜂蜜,第一批要的刚装好,还有想要的朋友抓紧了,剩余不多了哦,质量绝对有保证! ——2017年11月30日

2018年11月22日,时值小雪,北风袭人,王秋婷遗体告别仪式在昭阳区殡仪馆举行。

当天一大早,丰收村民小组的王方明匆匆下山,到打瓦村委会与陈开禄碰头后,代表全体村民去送王秋婷最后一程。

松柏无言,哀乐低回,在让人追思悠远的凝重场面中,王方明的思绪飘回了2017年。

那时,王秋婷刚被分派到打瓦村驻村不久,人地生疏,但王方明很快就对她生出了亲近之感,“她喊我哥,没有一点儿官架子。每个月,她至少入户调查两次,对我们一家五口嘘寒问暖。”不仅如此,在王秋婷的帮助下,王方明一家还申办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最终成功脱贫摘帽。

2017年11月,王方明养蜂大丰收,12个蜂箱共收割蜂蜜106斤,但让一家人忧心的是,蜂蜜一直卖不出去。得知这一情况后,王秋婷自掏腰包采购了一批精美的蜂蜜包装瓶送给王方明,并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蜂蜜销售信息。就这样,短短10多天后,王方明的106斤蜂蜜全部以高价售罄,总共卖了14000多元,一家人转忧为喜。

为了表示感谢,王方明特意送给王秋婷一瓶蜂蜜,却被她婉拒了。根据王秋婷的建议,王方明扩大了养蜂规模,蜂箱增加到20多个。

2018年4月,打堡村进村公路施工,铲下的石头和土块掩埋了王方明家的田地,但王方明没有去闹,也没有去索要赔偿,“秋婷和驻村工作队没有私心,修好路受益的是全体村民。”

你心换我心,真心对真心。王秋婷走后,打瓦村陷入无限惋惜、哀叹之中。

“前两天还在打电话问我新建房屋的事情,怎么一下就走了?”听到王秋婷遇难的噩耗后,丰收村民小组的刘章全心情沉重,一夜未眠。

“这么好的一个姑娘,一下子就没了……”田坝村民小组的任福珍流着泪,从屋里抱出了王秋婷送给自己孙女的一大包衣服,“衣服是她给的,漏雨多年的老房子也是她帮助加固的。”

“王秋婷把扶贫工作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事,每办成一件事,她都会开心不已。”陈开禄说。

清晨迎着阳光走村入户,一路所见,充满阳光!——2017年11月3日

图片中,有用手心托着的红色小果,有沉沉地缀在支架上的南瓜;“这一刻的想法”,连用两个“阳光”表达心意……点开王秋婷2017年11月3日发的朋友圈信息,黄琴吸了一下鼻子,目露钦赞,“婷姐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热情、开朗的人。”

黄琴和王秋婷先后脚来到打瓦村工作,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所不谈的好友。随着交流的深入,黄琴慢慢被王秋婷阳光向上的气质所折服。

扶贫工作必须认真细致,为此,王秋婷每天都要伏案工作,有时遇到停电,她就点起蜡烛,在扑闪的火苗下奋笔疾书。黄琴认为照明条件不好,劝她复电后再干活,可王秋婷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笑言这是“烛光下的浪漫”。

黄琴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对此,王秋婷总会不着痕迹地引导她敢于尝试,打破循环,并夸赞她是自己心目中无所不能的人。有一次,黄琴无意提到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想法,本以为这只是一次闲谈,没想到王秋婷在背后查了一大堆资料,最后向她提出了报考法学硕士的建议。

王秋婷的阳光、热情、开朗,高静体会至深。

同为驻村工作队员,高静和王秋婷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很多交集,“我们一起走村入户,一起购物逛街,无论身处何地,她给人的感觉总是甜甜的、暖暖的。”今年8月,高静去泰国旅游时特意给王秋婷买了一些化妆品,“可惜爱美的她再也用不了了。”

驻村工作一年多来,王秋婷尽己所能,努力把“暖暖的阳光送给亲亲的村民”。

一次走访中,王秋婷了解到,田坝村民小组有个叫小梅的孩子不愿读书,已随父母到浙江务工。王秋婷随即赶往小梅家中,规劝家人把小梅叫回来完成学业。

趁着夜色回到打瓦村委会后,王秋婷加了小梅的微信,以朋友和姐姐的身份与小梅谈心,说清说透读书就是希望的道理。慢慢地,小梅有了返校的念头,王秋婷又赶紧联系学校和老师。最终,小梅回到了学校,而王秋婷关爱“不掉线”,有空就去村里进行辅导,直至自己出事前。

云南日报记者 杨富东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