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公共文化事业这样做活
——来自盘龙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报道(上)
2018-12-10 15:20:4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日报美编 张维麟 制图

话题

近年来,随着“幸福盘龙”工程、盘龙More Life服务品牌的推进,盘龙区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率、财政资金有效利用率及市民对文化服务信息知晓度的“三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盘龙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高。日前,记者走进盘龙区,探寻该区做活公共文化事业的“密码”。

理念更新 致力培育文化自信基因

“文化自信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要分步实现,应先自强,再到自觉,然后自信。”采访一开始,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游君就率先阐释了她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自强就是要弄清自身在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家底”,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觉就是更多人主动参与到文化的发掘、塑造、传播活动中来,不断增强文化创造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盘龙区当前正处于文化自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盘龙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出一张张亮丽的“文化盘龙”新名片,为广大群众提供更精准、更高质、更全面的文化产品,文化自信的基础逐年积累,逐步丰厚。

截至目前,盘龙区已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100个; “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延续38年依然生机勃发,“悦跑盘龙”健身活动、“昆明野鸭湖国家健身步道健行节”等活动广受欢迎,其他人文、体育健身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盘龙”的名牌越擦越亮。

但同时,该区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形势,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财政投入有效使用效率低、市民对文化服务信息知晓度低等“三低”问题上;存在两个两级分化的问题,一是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较少的受众参与度上,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还影响了群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二是在受众群体上的代际年龄分化上,平时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多为老年人群,年轻人群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盘活资源,扩大受众,激发大众文化活力,成为摆在盘龙区文体旅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必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群众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愿望也越来越高,并且不同群体细化出不同的需求。游君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进行针对性引导,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和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培育文化自信的基因。

机制创新 着力打造文化服务平台

2017年8月4日,盘龙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盘龙More Life正式上线,通过微信端、PC端和社区电子大屏“两端一屏”,把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搬到线上,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走到每个人身边。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是一座沟通供需的桥梁,也是一个人人共享的新媒体工具。说包罗万象,是因为该平台包括了“雅韵盘龙”“悦动盘龙”“悠游盘龙”三大板块,把文化、体育、旅游公共资源和服务内容集成在一个公众号中,信息量大而不繁杂,综合性高而突出实用性;说沟通供需,是因为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实现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大型赛事线上报名、志愿服务分类查询等功能,相当于把全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摆到用户面前,用户可以随便“点餐”;说人人共享,是因为无论是微信端,还是PC端,人人都可以关注、使用,享受新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好处。

上线运营一年多以来,盘龙More Life平台发布超过3000条公共服务信息,累计阅读量超过50万次,平台粉丝近3.3万人,成果颇丰。从该平台11月9日发布的一条稿子中,我们或许可以探寻出些许背后的原因。这条稿子名为《等到秋景都看透,我愿陪你在滇源看细水长流》,阅读量为1.2万多,文章接地气、有时效,文字充满意趣、引人入胜,同时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呈现,引来很多观众留言。“最关键的就是要根据用户需求,把握兴趣点,精准推送。”盘龙More Life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盘龙More Life开设了自媒体矩阵,全线开通微博、头条号、一点直播、抖音号等,扩大公共服务信息传播;同时推出精准文化配送活动文化盘龙“名师荟”,线下授课,线上直播。相比之前,全媒体矩阵月均推文数增长了2.5倍,月均阅读量增长到1.7倍,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的群众知晓度和信息传播力。

据介绍,盘龙More Life上线运营以来,湖北、河北好几个地方部门都来学习取经,这给大家带来了成就感和信心。作为一种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和数字化的探索,盘龙区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服务出新 全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

公共文化服务,落脚点还是要在服务上。如何提升服务,出新出彩,盘龙区的做法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日前,盘龙More Life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发了个链接,打开一看,是文化盘龙“名师荟”系列活动的德惠小区暖心服务月课程直播,居民们的欢声笑语和认真学习的氛围很有感染力。把线下活动放到线上,让线上用户也能体验线下活动的魅力,两线并行,双向互动,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性。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相关部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突破口。

盘龙区历史人文遗产丰富,如何让这部分资源“活起来”,盘龙区文体旅局采用的就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方式。今年10月,“我在盘龙修文物”系列活动推出,在区文管所文物专家的带领下,辖区居民走进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古建筑群等地,实地了解这些珍贵文物的修缮过程,同时进行直播。不仅如此,“我们在路上经常‘捡粉丝’,一些游客很有兴趣,半路就参与进来。”盘龙More Life负责人说。

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盘龙区还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盘龙More Life品牌商家联盟应运而生,103个品牌商家相继入驻,为百姓免费提供了文体方面的福利共计100多万元,这些都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来完成的。

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不久前,盘龙区“最美文化志愿者”评选的线上大众投票环节结束,对14名文化志愿者的得票情况进行公示,接下来将通过线下授课、百姓评分的方式评选出最美文化志愿者。这一行动既是评选,但更多是展示,展示志愿者的故事、志愿服务的精神,树立起志愿服务的标杆,从而吸引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创新公共文化的服务方式。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文化专家都成为‘网红’,后面都有一大票粉丝。”游君说,走近这些文化志愿者,会发现他们都很可爱,很有魅力,他们需要从文化馆走出来,走到网上去,走到大众中间去,带动更多人来接触文化、爱护文化、传播文化,增强公共文化活力和实力。

云南日报记者 余国鹏 王雪飞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