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以担当践行忠诚誓言
——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下)
2018-11-16 10:42:4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两年前,面对党旗,杜富国庄严宣誓,成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组队后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入党以来,他处处以身作则,以担当作为的精神践行着忠诚誓言。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杜富国是一名忠于事业和使命的共产党员,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扫雷部队官兵‘不畏艰难困苦,不怕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也体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

乐于助人甘奉献

对自己很苛刻,为集体很节俭,对战友很慷慨。这是杜富国给战友们最深的印象。

杜富国在连队里是有名的“三小工”,他在本职工作之外,义务负责单位的水电工、木工、泥瓦工。在他的储物箱顶盖上,摆放着他干“三小工”最常用到的钳子、螺丝刀、试电笔等工具。六班战士张鹏说,只要是水龙头坏了、灯不亮或桌凳摇了,无论谁喊声“富国”,他总是立马赶去帮忙修理。而每次杜富国外出买“三小工”要用的材料,总会反复跟店主讲价。他时常对身边的战友说:“公家的钱能省一分是一分,不能乱花。”

杜富国家庭条件一般,每个月领到工资后,他都把大部分寄回家里,自己只留三四百块钱,但战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倾力相助。得知战友艾岩的父亲生病,他第一时间就拿出12000元借给艾岩;战友邹德能的父亲患重病,他当即捐款,并动员更多的战友献出爱心帮助邹德能渡过难关。

战友唐士杰难忘杜富国递来的一份干粮。一次上山作业,唐士杰没带干粮。中午吃饭时,杜富国说自己带了两份,把咸菜、包子和罐头递给了他。事后唐士杰才知道,杜富国其实只带了一份干粮,分给自己后靠一个馒头充饥。

因伤住院的杜富国暂时离开了扫雷大队,但战友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杜富国的存在:窗外的简易防盗板是他钉的;转运爆炸物的沙箱是他制作的;灶台是他砌的……“他闲不住,喜欢主动找活儿做,就像个‘大保姆’,总是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二班战士詹程说,前几天他到浴室洗澡,发现水龙头放不出水,扭头便喊“富国”,却没听到那声熟悉的回答。

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杜富国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雷场上勇往直前,生活中从平凡小事做起,在扫雷四队里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勇挑重担做表率

“我们都退伍了,谁来扫雷啊。”杜富国在面临进退走留时说的这句话,彰显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9月,战士窦希望面临退役,而杜富国12月也面临退伍。

窦希望问:“阿杜,你走不走?”

杜富国答:“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

“留下来,你媳妇不收拾你?”

“大家都回家了,谁来扫雷?你也是党员,就这点觉悟?”

装载扫雷装备时,杜富国将帽徽凑近胸前的党徽,指给窦希望看。“那一刻,我感到一阵脸红。”窦希望说,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向组织写了申请,选择留队继续参加扫雷作业。

9月2日,麻栗坡县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大队凌晨出动救援。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二楼,杜富国攀上一辆被冲翻的皮卡车,再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递给战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水将19位老人困在了对岸。杜富国第一个拉着绳子,跳入河中蹚路,接着又与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岸边。从河水里出来,杜富国的腿上、膝上被水中的木头杂物撞得都是淤青。

2016年的一天,马嘿雷场烈日炎炎,穿着体能训练服再加上20多斤重的防护服的战士们全身早已湿透。到雷场来回至少要一小时,当时,每名战士只带了1.5升的水,还没到雷场就喝完了。杜富国见战友们水消耗得特别快,已经背着两箱爆破筒的他又主动背了一桶桶装水上到雷场,保证了战友们有充足的饮水。在他的带动下,第二天,有2位战友主动背了2桶水;第三天,又有3位战友背了3桶水……

杜富国正是以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也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词。

英雄壮举撼人心

杜富国受伤的消息传出,人们牵挂不已。猛硐乡的几位群众代表赶了近7个小时的路,风尘仆仆地赶到杜富国住的医院,看望杜富国。当看到神情憔悴的杜富国,乡亲们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他们安抚病床上的杜富国,一定要坚强,好好养伤,早日好起来。杜富国用虚弱的声音对老乡们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更坚强,好好养伤,以后还要回到工作岗位上,把最后一块硬骨头啃下来!”

2015年,杜富国申请到边境扫雷,父母一直很担心。3年多来,杜富国从不和家里多讲扫雷的事。杜富国负伤后,他的父亲杜俊来到儿子扫过的雷场,探访“87个村民炸剩78条腿”的“地雷村”,听了乡亲们流着泪的讲述,见到儿子病房走廊里摆满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送的鲜花,这位老党员愈加明白,儿子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又为何选择在扫雷部队坚守。

杜富国负了重伤,土生土长的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几度哽咽:“扫雷官兵来到我们这里,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是当代的老山英雄。”盘院华介绍,猛硐的山林地适合种植茶叶、草果,但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不敢进去耕种,只能撂荒。部队进驻当地扫雷后,已将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区土地移交给了村民耕种,目前已产生效益。

将雷区变成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田园,扫雷战士个个“很有成就感”。每次移交雷场,扫雷大队会拍两张集体照。一张,是与当地政府的移交仪式照,严肃端庄。另一张,是扫雷官兵的集体留影,人人笑容灿烂。杜富国的班长刘贵涛翻出手机中的照片:“你看,这个嘴巴咧得最大的,就是杜富国。”

“杜富国用热血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剩下的雷场扫完,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安慰。”战友们纷纷表示,将义无反顾向雷场深处挺进,把这种忠诚担当的精神延续下去、永远传扬。

云南日报记者 李建宏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