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爱国精神
——德宏抗战遗址考察侧记
2018-11-08 10:29:2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走进位于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由著名雕塑家陈学博捐赠的滇缅公路雕塑,“路”“车”“人”等塑造了滇缅公路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并以此铭记滇缅公路作为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的作用。

“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滇西小镇畹町因此闻名于世。”瑞丽市委常委、畹町工委书记尹忠德介绍,作为当时国际援华物资入境的第一站,畹町承载着太多抗战的记忆。滇西20万民众肩挑手刨筑成滇缅公路,在滇缅路上冒死运输物资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以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以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作出了无怨无悔的牺牲。

“我们都是自带粮食、工具参与修筑滇缅公路。”黄金邦是芒市江东乡芒龙村委会石岩村人,10岁时,他参与了修筑芒市南天门到龙陵这一段的滇缅公路。

黄金邦说,村子里面的人都是轮流去参加修路,他连续修了45天,主要的工作是用簸箕抬土、筑路。“当时只有自制的火药,修路比较辛苦,主要是靠人工挖凿。”黄金邦说。

赵有明是另外一位修筑滇缅公路的人,他出生于1924年,14岁时参加修筑滇缅公路,主要修筑保山到龙陵这一段。赵有明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保山机场,以及功果桥等。“我在修功果桥的过程中受了伤,至今伤疤还看得见。”赵有明说,由于没有好的医疗条件救治,在修滇缅公路中人员伤亡比较多。

正是像黄金邦、赵有明一样的20万筑路民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用8个月时间修通了滇缅公路,开辟了一条全长1146公里的国际通道,成为抗战期间的“生命线”和“输血管”。

千里滇缅公路开通了,车也有了,而司机和修车技工却大量缺乏。西南运输公司向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求援,请代为招募所需人员。接到西南运输公司的请求,陈嘉庚于1939年2月7日发表南侨总会征募机工通告,强调:“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注意办理是要。”

通告发表后,华侨机工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应征。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招募的南侨机工共3192人,分15批回国,加上其他自发回国被编入西南运输公司的,南侨机工总人数超过3260人。

畹町、遮放、芒市,是滇缅公路上抢运的重要站点。驻扎在德宏的有西南运输处第一大队、第九大队和第十三大队。西南运输处还在芒市、遮放设立了汽车修理厂、物资转运站、仓库等,有大批南侨机工在此服务。他们克服疟疾传染、路途险恶、泥泞多雨等诸多困难,流血流汗抢运军需物资,有的甚至把生命留在了德宏。

据统计,在1939年到1942年5月期间,南侨机工共计运输了军需物资50万吨,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畹町,2005年后相继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缅怀那些曾经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

“如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已在畹町建起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主要有纪念碑和纪念馆,中国侨联及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开馆3年多来,已有20余万人次参观瞻仰,发挥了铭史育人的良好作用。”尹忠德介绍,下一步,畹町将积极争取纪念公园成为省、州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并将滇缅公路、畹町桥、南侨机工这些历史编入《畹町乡土读物》,作为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云南日报记者 刘祥元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