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玉溪大营街:云南第一村的发展故事
2018-10-31 10:07:5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玉溪大营街,有“云南第一村”的美誉。它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人最先响应号召,及时转变观念,跳出“以农为主”的圈子,大胆兴办乡镇企业,依托红塔集团,发展与卷烟产业相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城镇工业经济格局;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让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乘改革东风

走快速发展之路

“1979年,当时的大营街基建队每年只有3万元的收入。为突破瓶颈,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自己向银行贷了5万元钱,承包了这个有60人的基建队,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回忆起40年前,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65岁的任新明自豪地说,1978年以前,大营街有五难:住房难、行路难、吃粮难、吃水难、娶媳妇难。两年后,自己的基建队发展到400人,收入倍增,大家越干越有精神,路也越走越宽。

随后的几年里,大营街乡镇企业从最初的建筑业起步,在发展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社区用集体筹集的钱,完成了最初的资金积累,并利用小额投资,逐渐建立起芝麻片厂、红砖厂等20多个投资小、见效快的集体企业。1992年,大营街的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第一个亿元村,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腾飞。

大营街乡镇企业的创建、发展,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此后工业的发展,又让大营街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托红塔集团的高速成长,玉溪市“两烟”以及卷烟配套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建立。1988年,在玉溪卷烟厂的大力支持下,大营街创办了科技水平高的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两个厂当年就产生效益,实现收入390万元,上缴利税60多万元。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铝型材厂、铝箔纸厂、太阳能厂等相继建成,这些乡镇企业不仅为大营街今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技术,还为缩小城乡差别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第二次经济腾飞。1995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随后,实施乡镇企业改制,做优集体经济。1998年,明确了“留优质集体企业,保共同富裕”的企业改制原则,到2003年,社区经济总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了大营街的第三次经济腾飞。至此,大营街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建成集“工业、休闲、娱乐、旅游、商住”于一体,各种生产要素集聚的现代城镇。

破发展瓶颈

走产城融合之路

大营街的辉煌在于创新,大营街的发展缘于创新。发展集体企业,积累集体经济是大营街共同致富的第一步;发展现代工业,壮大集体经济是大营街共同致富的第二步;发展旅游生态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并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是大营街共同致富的第三步。

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云南玉溪水松纸厂,经过30年的创新发展,现在已拥有国内先进的水松纸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位居同行业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卷烟配套材料生产基地定点企业”“中国包装200强企业”“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1988年,公司以150万元起家。第一笔收入却是卖废纸的5.66元。”说起企业的发展,该厂工会主席、技术研发副总工程师王新华思绪万千,“一路走来,我们艰难奋斗、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功开发10多项对水松纸行业发展较好的技术成果,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这仅是大营街社区发展现代工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下旬,在红塔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云南昆钢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让昆钢在大营街安家落户,成立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中心,形成投资实物量,力争突破大营街一烟独大的产业结构。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大营街通过“退二进三”,将水松纸厂、铝箔纸厂、滤嘴棒厂等卷烟配套产业搬迁至常里片区,形成卷烟配套产业集群。原有的工业用地腾出来用于发展第三产业,科学规划建设温泉特色小镇。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宝荣说,特色城镇和产城融合,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次的“退二进三”和特色小镇建设,相当于大营街二次创业。

享发展成果

走共同富裕之路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社区居民高质量生活提供了保障,成为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鲜活样本。

1985年前后,大营街中心区进行第一次民居改造,人均居住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增加到50平方米;2010年11月,社区启动了第二轮人居改造。家家户户住上一模一样的双拼特色民居,大营街社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80多平方米。

如今,走进一栋栋白墙灰瓦滇中民居风格的大营街社区,处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中心小花园里,老人们正在拉着手风琴、二胡快乐地唱着歌。

“现在日子好过啦,我们大营街人一直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崇尚文化、团结邻里、遵纪守法等良好家风,切实让传统美德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7岁的黄兴邦老人告诉记者,社区广泛开展“志愿者访万户助千家活动”,评选大营街好人,完善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开展征集家风、家训、“我们的节日”综艺、歌舞等方式向全社区家庭弘扬文明家风。

陈宝荣说,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2017年9月20日,社区启动了总投资约16.5亿元的大营街温泉特色小镇建设项目,规划在5年内建设兴福广场、汇溪大桥、汇溪广场和民俗商业街4个重点项目,全力打造包含民俗节庆、花鸟文化、禅文化、民俗体验、特色美食、文化空间以及服务配套7个组团的休闲颐养特色温泉小镇,开创企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双赢局面。

大营街以工业带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201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79元,荣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等称号。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大营街,正在推陈出新,繁荣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 余红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