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文史哲·文史笔记】赵藩妙改师范诗 ——关于李清照的一首咏史诗轶事
2018-10-26 10:12:0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收入云南丛书集部的《师荔扉诗集》

李清照《漱玉词》书影

作者:王亚林

清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中秋,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师范,奉命督运楚米,舟行长江,闲来即读书品茶,与友朋幕僚酬唱,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感慨万千,作咏史诗108首,编为《舟中咏史诗》一卷。师范于二十二史之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巾帼名媛,共举108人,均以一首七律咏之,随心臧否,享受着快意恩仇的诗人时光。

师范(1751—1811年),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大理府赵州弥渡莘野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甲午科乡试亚元,官剑川州训导,因军功荐任安徽望江知县。师范博览群书,诗书画俱工,是滇南文献大家和诗坛翘楚,代表作有《滇系》,后人辑有《师荔扉诗集》。本文要说的,就是师范《舟中咏史诗》中,咏史补遗八首之末的《李清照》。因为这首诗,在百余年之后,师范和滇南一代文豪赵藩结下一段浓情文缘。诗云:

迟暮偏教驵僧陪,题书几度首频回。干戈仓卒成漂泊,金石销沉付劫灰。蟋蟀天寒灯欲炧,梧桐窗黑雨初来。白头不作霜嫠老,多恐夫人亦下才。

由于受封建传统礼教思想束缚,加之各种笔记野史添油加醋,导致一代才女李清照屡被后人误读,其中包括师范。师范诗中表达了对李清照改嫁张汝舟,没能够从一而终的遗憾,说她已经是白发老妇了,未能忠贞不渝,甚至由此而怀疑其盖世才华也属“下才”。这是师范个人思想的局限,也是封建时代的思想局限。

1910年,赵藩从师范裔孙师源等处寻访师范诗集残本多种。1911年,赵藩批阅师范诗集时,读到这首咏李清照的诗,不禁感慨万千。因为,1847年,清代朴学大师俞正燮《癸巳存稿》《癸巳类稿》刊行传世,以足以令人信服的依据,证实了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为文坛千古冤案。赵藩认为,师范作此诗时,俞正燮为李清照改嫁辨诬的文章尚没有面世,故而依然沿袭“向来之误”,遂提笔将此诗首尾两联略作修改,“以成完璧”,并刊于《云南丛书》处辑刻的《师荔扉诗集》中。修改后的《李清照》诗云:

迟暮何曾驵僧陪,怨仇污蔑最堪哀。干戈仓卒成漂泊,金石销沉付劫灰。蟋蟀天寒灯欲炧,梧桐窗黑雨初来。泼茶堂上留余韵,徽国犹推一代才。

赵藩校改师范此诗,改得十分巧妙精当。先看首联,“偏教”改为“何曾”,一词之易,意思相反。“怨仇污蔑最堪哀”替换第二句,态度鲜明地表明赵藩的立场,点明数百年来人们对李清照的错误认识均源自于“怨仇污蔑”,成为最令人悲哀的事。颈联、颔联,遵从师范原作,未易一字,叙述李清照一生遭遇国家不幸,痛失知己夫君赵明诚,命运波折坎坷,颠沛流离,一生挚爱的金石书画也屡遭劫难,过着孤独寂寞凄惨的日子。尾联以“泼茶堂上留余韵,徽国犹推一代才”易“白头不作霜嫠老,多恐夫人亦下才”,改得更为巧妙。赵藩化用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生动描写了李清照美满和谐、高雅有趣的夫妻生活。于是,云南文坛上的一段佳话由此产生。

其实,在此之前,赵藩与师范早已结有隔代文缘。师范任剑川州训导时,剑川学子风闻师范品学端严,教士有方,纷纷负笈来游,赵藩的曾祖父赵怀礼便是师范座下的得意门生。赵怀礼博通经史,工诗善书,师范为其点校诗集《北坨吟草》,并评论道:“茹古得髓,其诗自得馨逸。”后来赵怀礼授徒为业,由此成就剑川向湖村赵氏一门家学。此后,赵藩祖父赵琦、父亲赵联元,及至赵藩,代代薪火相传,文风日昌,至赵藩而至鼎盛,成云南一代文宗。赵藩校改师范诗,用典雅,用词谐,一反师范句意,且使整诗音调亦更加和谐,落笔更加铿锵有力。对此,研究师范的专家方树梅也十分佩服,他在《师荔扉先生年谱》中,在录师范的《咏史诗说》后加按语说:“咏史一百八首,洵先生所谓‘抉史之精,发史之覆,补史之阙’,有微意存乎其间者,令人百读而不厌,惟李易安居士一首,先生作诗时,黟县俞正燮理初为居士辨冤书尚未行世,故亦沿用向来之讹。剑川赵介庵先生为改其首尾两联,以成完璧,先生有灵,当亦深以为然也”。

(作者单位:弥渡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