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云南省印发《云南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方案》
2018-10-18 09:49:2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附件1

楚雄州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经验做法

楚雄州针对项目落地慢、营商环境不优、制度性成本高、外来投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以“投资项目快速落地”和“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现了“一家受理、一次审查、一章审批”,审批速度大幅提升。

一是集中审批事项,整合部门职能和人员编制。选取楚雄市、永仁县、元谋县和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设置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各个行政主管部门的125项行政许可事项统一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将涉及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意识形态和垂直管理部门的35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同级审批服务大厅集中管理;将楚雄州和楚雄市有关部门行使的52项行政审批事项授权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使,实现了“多头审批”到“一家审批”的转变。调整涉及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并将相关的前置备案、现场踏勘、专家论证、审核审查等权限和职责一并划入行政审批局,实现“一家管理、一家办结”。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同步划转编制和人员。改革后,政府投资类建设项目审批用时由原来的185个工作日压缩为60个工作日,提速67.6%;社会投资备案类建设项目审批用时由原来的155个工作日压缩为42个工作日,提速72.9%;商事服务类审批综合提速率达60.1%;社会事务类审批综合提速率达50%。审批涉及的材料总体减少了30%,单个事项材料最多的由21个减至9个,精简率达57%。

二是实施协同审批、专家协助审批、告知承诺审批,推进“多规合一”。对同一类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施工审批、核准、备案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审批事项,以及对同阶段需要其他审批结果作为审批前置条件的审批事项,实行协同审批,审批部门同时受理、同步审批、同步出具本部门审批结果。对有法律依据需要相关专家考察、评估的事项,推行专家协助审批,将专家出具的技术审查意见作为行政审批决策依据,直接出具审批决定。除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行政审批事项外,对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行为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审批,行政主管部门对告知承诺情况及时跟进监管。推进“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将“一堆规划图”变为“一张规划图”,实行集中问题、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和进入企业、进入工地、进入园区的“三集中三进入”投资服务机制。通过上述探索,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如楚雄云特漫金湾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审查办理时间缩短8个工作日,提速20%;审批时间缩短63个工作日,提速87.46%;建设项目落地审批时间缩短92个工作日,提速85.19%。

三是推行容缺受理、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同城通办、网上办理机制。对主要申报材料(主件)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副件)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机关提前进入审核程序,服务对象在承诺时限内补齐所有容缺材料,经审查符合法定要求,在对外承诺审批时限内直接办结。以向企业群众提供“零障碍、全过程、低成本、高效率”政府公共服务为目标,推行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同城通办和网上办理。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要求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实现实体审批服务大厅与网上平台深度融合,各部门实施的公共服务事项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截至2017年年底,楚雄州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的4个地区的行政审批局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14248件,商事服务类审批11824件,社会事务类事项3520件。2017年1至10月,楚雄州市场主体总数达13.58万户,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7326户,净增市场主体1.25万户,同比增长11.9%。

四是培育专家队伍。建立行政审批专家库,细化专家库组建、专家条件、专家抽取、专家回避、专家审查程序、专家审查报酬领取、专家权力义务、专家责任等工作措施,将州、县(市)区域内相应领域有一定职称、具备相关资质或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门知识、熟悉行政审批的人员,纳入专家库管理。其中,州级审批专家共入库347人,楚雄市审批专家入库152人,永仁县审批专家入库113人,元谋县审批专家入库91人,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批专家入库135人。

附件2

保山市服务企业经验做法

保山市近年来全力升级园区管理和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项目落地。

一是园区管理实行“园中园”。推行园区实体化管理机制,根据园区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园中园”,按照“多规合一”思路,在园区打造政策优惠高地和便捷营商环境洼地,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一个地方集聚,集有限的人力财力发挥最大效用。如在保山市隆阳区辖区只建一个园区(保山工贸园区),在园区内统一规划建成信息产业园和轻纺产业园。2017年,信息产业园引进企业8户,轻纺产业园引进企业1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08.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11%和31.13%,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二是园区实施集中报建、集中审批。对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办法“下沉”园区,对项目报件在实施“最简”后列出清单,实行一套材料通办。如将投资类审批报件51项进行规范,保留23项,整合9项,规范后报建审批事项32项。一本“明白账”送达申报企业,并统一标准,形成一套表格,让企业在只跑一次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一次性完成审批申请。如路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方形、圆柱动力电池等项目,拥有员工1200人,2017年产值达6亿元,涉及审批业务较多,实施园区集中报建后仅需1名工作人员负责“跑审批”。

三是推行并联审批、联动审批、代办审批等审批模式。保山市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各自为政的审批模式,在园区成立经济发展局,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缩短企业项目落地时间。如山东德州恒丰集团旗下的保山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9日正式落户保山工贸园区。园区运用并联审批、联动审批、代办审批等多项措施,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用了28天。

四是推行“一个园区一个评估”模式。着力建设项目中介服务绿色通道,要求一个园区内除重特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外,对于环评、林评、规划等前期工作,一律实行集中评估论证,在同一个园区,“一项中介服务只有一次”,并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确保评估授权完整到位,中介服务费用由核准机关承担,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原来在建设工程领域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费、初步设计费、施工图设计费、工程监理费等中介服务费用占项目总投资额的10%—15%,现在,仅第三方中介评估费用至少为企业节省20%的开支。

五是全面升级配套园区硬环境。为了方便企业入驻,减轻企业负担,缩减企业自建厂房的程序和时间,园区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打造一流的订单式标准化厂房,解除企业后顾之忧。2017年保山工贸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改房、市政基础设施(含供水供电以及绿化亮化等)及其他项目,完成总投资约42.4亿元。对固定资产投资、产值、税收、就业人数达到条件的企业给予免除厂房租金三年的优惠,切实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此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解决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硬件设施的配套问题,加快汉营走马古镇、温泉度假区、大湾医院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强化园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是园区项目实行专人服务。实行一个项目对一人的办法推进项目落实,入驻保山工贸园区的企业在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工作或需要提供服务时都有固定的工作人员提供保障,每引进一个项目,园区都安排专人配合企业办理行政审批、项目备案、不动产登记等事宜,有效避免办事推诿、扯皮。2017年4月,拉伯雷服饰(深圳)有限公司到保山考察后与保山工贸园区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园区明确了一名“业务骨干”配合项目推进落实,7月初正式投产,9月底实现产值2300万元。从考察、建厂到投产,用时仅2个月,不足半年时间就实现收益。

附件3

开远市创新园区管理服务经验做法

开远市针对园区开发建设的要素瓶颈问题,找准“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这个突破口,积极打造政府与企业命运共同体,创新机制快速建设规划面积10000亩,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

一是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机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推行“政府+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无偿投资建设、成立“园区管委会”“养人养事养机构”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依托引进的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森公司)建设运营高效现代农业园,统一负责园区建设、招商、运行、管理。整个运营过程中,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将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业态进行捆绑,实行一体化开发,形成了“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

二是创新政府投资支持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以6000万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基金为引子,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叠加优惠政策,吸引国资控股的创森公司承接专项资金,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开发建设,并承担专项基金还本付息。同时发挥政府职能,监督企业使用政策资金,积极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贷款项目,加大与企业联合招商力度,形成“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先后撬动6.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争取到农发行贷款1.7亿元,有效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主动探索实践国有控股公司融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运营、政府部门监督的园区开发新模式,实现产业大发展,政府零负债,企业有效益。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吸取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教训,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理念,坚持“高标准农田、高标准管理”的原则,由创森公司全权负责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用,实行“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并通过股权分红、地租溢价、租赁园区土地、收取园区管理费等方式实现收益,用于偿还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日常维护费用,农业基础设施变经营性资产,有效解决农田基础设施“建、管、用”分离问题,改变以往农业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被动局面,实现园区基础设施运转后劲不断、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招商选商机制。强化“以商招商”“好中选优”的招商选商方式,实行建园招商同时推进,创森公司根据入驻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需要土地提供土地,需要温室提供温室,实现企业“拎包入驻”。目前,已通过创森公司引进上海虹华、浙江丰岛、云南爱必达等17家国内领先花卉龙头企业签约入驻园区建设发展,与荷兰安祖、西露丝、比利时EP公司等世界高端花卉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云花创新中心和研发基地,引进垂直农场生产模式,打造全国最大的周年出口供应菊花鲜切花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的菊花种苗生产企业,打响云南花卉品牌“七彩云菊”系列产品。园区建设将依托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逐步形成集高品质花卉和特色生态果蔬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创业孵化、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五是创新企业联农带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户将分散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给负责园区运营的创森公司经营,建立土地流转租金增长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园区入驻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协议,用工优先使用流转土地的农户,由劳动服务公司组织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依托高效现代农业园,拓展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配套,带动农户经营农家乐、交通运输等业态,获得经营性收入。目前,土地流转农户每年每亩可稳定获得1500—1800元的地租收入,务工人员年均增收24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规模化种植10万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附件4

省公安厅简政便民经验做法

省公安厅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方式方法,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民措施,在转职能、提效能、惠民生、促发展方面出实招、求实效,让群众到公安机关办事更加省心、暖心、舒心。

一是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制定公布了云南省公安机关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涉及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113个事项,涵盖了户政、车驾管、普通护照、特种行业、民爆物品、互联网管理等内容,并逐项制定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材料、办理方式和办理地点,并在公安服务窗口及云南警方网、“云南公安”微信公众号上公布。2018年5月1日,全省公安出入境部门率先推出了办理事项一次性告知、申请证件一次办结、推广预约办证、拓展证照速递服务、简化申请材料、缩短异地办证时间、推进电子快捷支付、推行延时服务、扩大紧急办证范围、开展出境提示等10项“只跑一次”便利举措,为12万余人次的出入境证照申领提供了“最多跑一次”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推行出入境证件免费快递、免费照相,在全国率先推出“出入境证件免费快递”新举措(包括《因私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3类)。在全省出入境窗口设置证件照片采集设备,为申请人(仅限大陆居民)提供免费拍摄出入境证件照片服务。2项便民措施的推出,不仅为办证群众节约大量时间,每年还为群众直接节省费用1500余万元,间接节省交通食宿等费用5000余万元。

二是运用“互联网+”。一方面,推行“指尖上的理赔”,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于单方损失在2000元以内的轻微交通事故,推行“云南省交通事故自助处理”微信公众号在线处理模式,实现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的网上受理、网上定责、网上理赔。目前,自助处理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已达30.76万人,通过平台处理轻微道路交通事故19万余起,对1452辆机动车进行了线上理赔,理赔金额730万元。另一方面,率先推出机动车驾驶证和机动车行驶证的电子化管理,群众可通过“12123”APP和“云南公安”微信公众号申领本人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二维码信息,凭电子证件接受路面执勤检查(免于未带传统证件的交通处罚)、办理简易程序交通违法业务、网上申领免检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等。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驾驶证信息化二维码申领16万人,行驶证信息化二维码申领8.1万人。

三是推行“绿色通道”通关便利化。针对我省境外务工人员多、跨境求学儿童逐年攀升、鲜活产品入境通关检查时间长等问题,建立境外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和跨境救助联络服务机制和“口岸+医院”紧急救助机制,为在境外因疾病、事故等原因需紧急入境救治的人员开设“生命救助绿色通道”;为跨境学童开设边检专用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出入境手续;推出“鲜活产品随到随检制”“边境贸易、替代种植和边民互市年章制”“24小时预约通关制”,满足了鲜活产品快速通关的需要。

四是推行“一站式、全天候”自助服务。自2018年起,在全省129个县级政府所在地推广建设具有环境功能化、全程智能化、程序电子化、功能透明化、环节人性化、服务高效化等特点的“云南公安自助便民服务超市”,配备了治安、交警、出入境等公安业务自助办理设备。群众可以自行办理居民身份证自助照相、自助申请、自助取证,简易程序处理交通违法、缴纳交通违法罚款、交通违法查询,赴港澳台旅游“二次签注”自助办理、因私出入境证件自助取证等业务,实现了公安窗口服务从“8小时”到“全天候”服务的跨越。

五是推行“群众的事办不完,民警不下班”。为解决上班族、学生等群众工作日无法办事办证和山区、农村地区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推出延时、错时服务,即全省所有涉及社会服务的公安窗口周一至周五视情提供延时办公服务;城镇社会服务窗口及中心城区派出所服务窗口双休日其中一天提供半天办公服务;农村地区服务窗口在双休日期间遇有赶集日的,全天提供办公服务。如宣威市公安局在市区美奂公园建设“公园警局”,周一至周五18时30分至22时及周六、周日9时至17时为群众提供服务,群众在休闲时、锻炼时可以顺便办理治安户籍、出入境证照、车驾管等25项公安业务。

附件5

省安全监管局非煤矿山推行分级监管经验做法

省安全监管局在全省非煤矿山领域积极探索推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消除了监管盲点,降低了执法成本,助推了企业发展,全省非煤矿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近3年连续保持20%左右的下降幅度,连续30个月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在全国创造了矿山数量最多、办矿条件最差,但事故控制较好的先进典型。

一是科学分级,施行差异化监管。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监管方法以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为基础,以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标准化建设为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相结合方法,将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首先进行定性分析,即根据矿山安全现状划档定级,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情形的,直接将其评定为D级企业;其次,对满足基本安全条件的企业进行定量评估,根据矿山规模、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企业基本安全条件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依据得分情况确定企业安全级别(分值达80分以上为A级,高于60分低于80分为B级,高于40分低于60分为C级,低于40分为D级)。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按风险级别进行差异化监管,对A级企业实行自主管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每年检查频次不多于1次,以省级检查为主;对B级企业实行自我管理+辅助监管方式,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每年检查频次不多于2次,以州(市)检查为主;对C级企业实行适度检查+督促整改方式,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每年检查频次不多于4次;对D级企业实行强化监管+重点监督方式,县级安全监管局每月至少进行1次现场检查,监督整改。C、D级企业以县级检查为主。

二是联合试点,组织模式化推进。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0家大中小型露天和地下矿山开展分级监管试点,联合州(市)、县(市、区)安全监管局共同制定标准,查找监管重点、难点,研究做好“放管服”改革方向。试点期间,省安全监管局与企业一起研究评估方法,确定风险等级,探索自主管理方式;组织试点单位、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专题研究提升监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的好办法,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模式,及时解决风险分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云南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实施办法》。

三是管服并举,实现效能化转变。首先,合理划分事权,均衡分配监管力量。合理界定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于2017年制定下发了《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下放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下放并明确了省、州(市)两级安全监管局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范围和标准,做到不漏管、不失管、不错管,将所有矿山都纳入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视线。其次,强化精准监管,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化解了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少、专业人员匮乏和监管方法落后三重叠加的突出矛盾,提升了监管效能。最后,建立激励措施,完善落实长效机制。调动企业主动抓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较好地解决了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偷工减料”现象,夯实了全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础。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