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理论纵横】提升城市美:展现最美丽省份的现代内涵
2018-10-15 09:45:3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城市美在“五美”之中尤为突出,关系到云南城市的创造性传承和现代性转换。只有不断提升城市美,方能展现最美丽省份的现代内涵

作者:王海亭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后,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全面部署,将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到一个新起点。在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指引下,创建美丽城市,成为广大城市追求的一个美好愿景。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切实扛起“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时代使命担当,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云南贡献,进一步深化了对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规律性认识。“五美”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内涵,城市美在“五美”之中尤为突出,关系到云南城市的创造性传承和现代性转换。只有不断塑造和提升城市美,方能展现最美丽省份的现代内涵。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刻认识城市美的重要地位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合体,是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和行政单元,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空间聚集形态。伴随历史的发展,云南形成了风格鲜明、数量众多的城市群落,拥有丰富多姿、极具特色的城市资源。近年来,云南有一大批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等称号。在具备丰厚城市资源前提下,以建设美丽城市推进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刻认识城市美的重要地位。

城市美是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中心所在,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征,它汇聚了天地之灵气、人文之精华,是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集中展示着云南的外在形象。在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过程中,城市美一定程度上有机涵盖了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乡村美的建设要求,在“五美”之中具有示范、协调和辐射的作用。

城市美是推进云南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各地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设美丽城市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已经具备。新发展理念要求云南以建设美丽城市为契机,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态城市。

城市美是提升云南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往往决定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进入新时代以来,云南城镇常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新发展理念要求云南在建设美丽城市的过程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加注重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持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合理构建城市空间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美是城市美的基本要求,决定和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云南建设美丽城市,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要做好做优顶层设计,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既要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放眼全局,又要在布局细节上精雕细琢。在总体规划方面,要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打造最为独特、最能体现云南城市发展的城市特质和城市风格。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局部设计方面,要根据云南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在基本保持城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特色美学设计,更加注重规划布局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舒适性,体现独特的秩序之美和细节之美。

合理构建城市空间布局,必须夯实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美丽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继续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开工建设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污水配套管网。三是加大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的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试点,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承载能力。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综合打造美丽城市“六面体”

云南建设美丽城市,不断塑造和提升城市美,应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结合云南城市的具体实际,综合打造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的美丽城市“六面体”。

生态自然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云南是生态大省,有条件打造彰显生态自然美的美丽城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布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优美生态城市。

人文特色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内核。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源于浓郁的文化底蕴。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人民热情善良淳朴,人文气氛浓郁。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充分依托利用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明城市。强化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将便利性、可及性作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主动对接群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之间的零距离互通。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创建文明城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经济活力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关键。城市的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以经济的发展加以驱动。“十三五”期间,云南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根据地方城市资源禀赋,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加速城市绿色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带动市场做产业、做企业,形成结构合理、自主创新、特色彰显、活力突出、节能低碳、循环清洁、方式友好、过程高效的产业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五规合一”“多规合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和形态,构建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社会和谐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前提。云南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健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市建设的民生性、普惠性,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就业技能水平,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政治清明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保障。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建设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廉洁自律,关系到云南美丽城市建设能否落实到位。进入新时代,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的态势,政治清明的政治局面已经呈现。开展云南美丽城市建设,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增强城市管理的和谐性、长效性。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在“公共治理”理念指导下,促进社会广泛参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城市管理从城市政府一家管理向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生活幸福美是云南建设美丽城市的旨归。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建设美丽城市的落脚点。美丽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并将其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形成水系清洁、空气清新、土壤洁净、健康卫生的宜居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有力、政治清正廉明、社会公平和谐、生活安全舒适的生活品质之城,让百姓收入更高、住得更舒适、出行更便捷,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吃上放心的食品,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云南美丽城市建设

美丽无止境,美丽城市建设没有终点。云南建设美丽城市,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建设云南美丽城市放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大局之下加以统筹考虑。为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尊重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城市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耿嘉  从永刚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