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调查研究·专题调研】基层干部群众期盼乡村振兴“五真”
2018-10-11 09:42:5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他们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者:郑宝华 李剑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的重要指示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他们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访谈交流中,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们迫切期盼“五真”。

各级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

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完善相关制度,使“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化和规范化。省级负的是总责,这不仅包括结合国家的政策举措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配套政策,而且要全面谋划资源配置,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可靠的投入;州市级抓服务和考评,使省级的规划和配套政策能够得到认认真真的落实,并客观反映县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县级负责抓好落实,重点是根据中央和省级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好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政府的各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乡镇负责抓好组织协调,重点是保证县级的实施方案和重大项目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广泛参与,使之得到有效实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中,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真正把落实乡村振兴的责任扛在肩上,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树立新时代的政绩观。树立“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政绩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干在实处、取得实效。

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切实转变学风。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进而形成真知灼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经过理论和理性思考,形成能够服务人民、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真知灼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专家学者和智库的智力支持,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希望广大专家学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广泛调研,潜心研究,不断推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言献策,为基层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出谋划策。

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和办法,让能够服务人民、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回报。

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践证明,参与式农村调查研究方法值得尝试、总结和推广。学者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投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实践中,并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公共财政的“真金白银”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资本密集型公共产品供给。这里的资本密集型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文化场地、养老设施等基础设施、基础教育、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这些产品的公共属性非常突出,在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水平的大背景下,需要由中央政府为主来承担,这实际上也是中央发挥统筹职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明确省级政府地方财政的投入保障水平和重点。具体来讲,需要中央财政持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加快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省级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支持力度。

市县级政府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技术密集型公共产品供给。这里的技术密集型公共产品主要包括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灾害管理、农业保险等。这些产品尽管也具有公共属性,但地方性特征更突出,需要让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做好。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来讲,市县政府主要是落实,不应该、大多数情况下也无法承担更多财政投入的保障责任。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治组织和广大村民主要负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这里的劳动力密集型公共产品主要包括村民之间的生产、生活、资金互助以及为实现治理有效而开展的社区民主和社区自治活动等。这些产品不仅与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有直接联系,而且也是基层善治的重要内容,只有主要依靠广大农民及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治组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把来之不易的“真金白银”用在乡村振兴最急需、最迫切、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上。这就要求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建立担保体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用于乡村振兴,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

基层干部的真做苦干

形成让广大基层干部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社会氛围。落实好干部标准,旗帜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考核对干部的激励鞭策作用。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宽容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同时把关心关爱干部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凝聚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确保县乡基层干部有动力和积极性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完善和强化各层级政府责任边界的同时,通过深化县乡行政体制改革,赋予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权力,并强化责任担当,让他们敢于、善于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强化考核督查机制,让基层干部有为有位有待遇。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切实解决文山会海和形式主义的考评顽疾。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班子和队伍建设,把优秀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能人、大学生村官等吸收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中来,形成合力,增强战斗力。

农民群众的真正参与

扩大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和途径。让广大农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主体,关键是让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内容的知情权、参与权,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环节都成为广大农民自己的事。为此,从规划开始,就要注重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结合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自主讨论、协商制定乡规民约,将规划的规范和约束变为群众主体的责任和自觉行为。增强主体的参与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了解、熟悉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和监督的权利、规则和途径,提升农民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能力,逐步培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责任意识。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乡村振兴中,要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也要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更要重视政府主导地位与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农民主动参与的体制机制。汲取过去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建立需求响应机制,一种做法是各个县依据自己的“五年规划”,制定本县到村到户的村民需求表,结合“五年规划”期内国家可能提供给本级政府的各种资源,分步提出实施方案;另一种做法是参考各地新农村建设中自主协同低成本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有益尝试,并汲取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成功经验,在各个村综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办法是根据各个村农户数量的多少,参照上述村民需求表,确定每个村财政补助的额度,让村民决定先实施什么项目、后实施什么项目。

(作者1系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作者2系开远市委农办主任)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