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
2018-09-14 09:49:5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1938年12月,张清常谱写的西南联大校歌主调

西南联大吴晗教授在演讲

西南联大学生在昆明龙头街宣传演出

西南联大校训

新版《联大八年》封面

作者:龙美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西南联大作为与八年抗战相始终的一所流亡大学,一批具有深厚中西学养的名师大家坚守边陲一隅,以世界一流的水准在茅草屋里办校治学,成为文化抗战的杰出代表。西南联大在八年多的办学历史中,一直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项育人工程践行始终。

校歌与校训:凝练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重视文化锻造,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的凝练上。西南联大继承、融合、发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异的学风,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办学风气。从算学系转学到化学系的联大学生裘立群回忆:“当时,国难深重,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办学经费及物资极端困难,大多数的学生来自东北、华北及华东各沦陷区,号称流亡学生,依靠极少的学生贷学金维持生活。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负责设计的校舍都是平房,学生宿舍也是土坯草顶的或是破陋的庙宇。学生的学习环境及生活条件极差且很不安定,时常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随时停课疏散跑警报。图书及试验仪器从华北运来后,有的散存在郊区。为了坚持学习,许多人在校外兼差,半工半读。由于物价飞涨,教师们的生活也很清苦。连朱自清、闻一多等名教授也在中学兼课或靠挂牌刻章,或由教授夫人设摊小卖,养家糊口。但是,师生们仍然弦歌不辍,洋溢着科学、民主及爱国的精神。”

1938年6月,教育部发出命令,要求各大学制订校歌校训呈报。西南联大常委会于10月6日开会决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罗庸等教授组成校歌校训制作委员会,并以冯友兰为主席。委员会经过广泛征集和研究讨论,将校训拟为“刚健笃实”呈报常委会。经过常委会认真讨论,认为“刚健笃实”还不能充分体现联大风貌。11月26日,校训改为“刚毅坚卓”。校训制订后,一面呈报教育部,一面在全校公布。教育部一面限令催促各大学上报校歌校训,一面又以“代电”通知各校要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全国所有学校的校训,必须制匾悬挂。而联大没有照办,仍以“刚毅坚卓”为校训。

1939年7月11日,联大常委会又通过了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的校歌《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校歌叙述了三校搬迁的经过,表达了联大师生献身抗战的决心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展现了联大师生的一腔报国热忱。

以校训校歌为引领,形成了具有西南联大自身独特气质的办学风气。

社团与壁报:校园文化风景线

在西南联大,纷纷涌现的社团活动引人注目。学生自治会、群社、高原文艺社、腊月社、冬青社、新诗社、南湖诗社、南针社、木铎社、引擎社、悠悠体育会、铁马体育会、神曲社、山海云剧社、阳光美术社、除夕社、文风社等以文学性、戏剧性、歌咏性、宗教性、体育性、政治性为其特色的众多学生团体及其自办的中、英文壁报,都成为联大的一道校园风景线。

西南联大同学回忆起当年的壁报,许多人至今难以忘怀。李钟湘校友回忆:“在当时的环境,办杂志、办报纸,因为纸张贵,印刷费高,不是件容易事,倒不如出份壁报,较为简单。西南联大的壁报,开始于1939年秋季工学院的《引擎》和《熔炉》。文法学院迁回昆明,群社出版了《腊月》,跟着便有《联大论坛》。到了1939年,壁报就发达起来,有群社的《群声》,明社的《南针》《微言》,木铎社的《木铎》,文艺社的散文半月刊《文艺》《热风》,和《热风》相对的有《照明弹》。新诗社的《新诗半月刊》、阳光社的《画刊》,时常有些心血结晶之作。……还有一张壁报叫《论衡》,用毛笔写的行书小字。”

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学生广泛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壁报活动和校内其他各种文化活动,甚至自办铅印、油印报刊,更不容易的是他们能走入社会,参加到社会文化活动中。同学们以社会实践、兼差兼职等等形式,在各大媒体(报刊社、广播电台)谋得要职,并且走到城镇、乡村,通过文艺公演等形式广泛进行抗战宣传。联大学生热爱自己的母校,纷纷在国内两三百种报刊发文介绍在西南联大的种种见闻,联大毕业生里面,多半撰文介绍过自己的母校。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编辑出版《联大投考指南》等指导读物,帮助学弟学妹顺利考进联大。1946年联大三校复员北返之前,以学生社团操持的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联大八年》,忠实而生动地记述了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引发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西南联大研究热。如今,这些出版物都已成为联大校史极其重要的文献档案。

读书与演讲:联大独特气质

西南联大校园文化更为难得的是持续竞跑般的读书风景。读书风气极盛,这是联大的一大特点。联大师长爱读书自不必说,联大同学爱读书也是闻名校内外。联大时期,物价高涨,书成为最为珍贵的宝贝,同学过生日,最好的礼物就是送一本好书。联大图书馆作为学校最“豪华”的建筑,挤图书馆,抢占座位,抢借参考书成为联大读书生活常态。联大图书馆自然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参考书也常常供不应求,因借书延期归还或丢失图书被处分的学生就成为联大受处分学生的主体。无法在图书馆抢得座位的学生则选择在文林街一带“泡茶馆”读书,在那里读有字之书,也读昆明的人情风物、市井百态。在物价每日一涨的艰苦生活中,联大师生却在热烈的读书氛围中得到许多快乐。联大学生王育清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里面说:“联大学生口号,每作豪语,谓我辈前途甚光明。目下虽苦亦乐也。”

西南联大以其包容的胸襟,广泛吸引海内外名家到学校讲学和讲演,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为将来更好融入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社会文化涵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著名作家林语堂、老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名流先后来到西南联大演讲,影响了一批学生。学生办的联大剧团,还由闻一多、孙毓棠等邀请著名女作家凤子参与,在昆明的演出曾轰动一时。联大人才济济,就是在图书馆这样的岗位,也潜藏着高青子、班公等实力派的作家,而像曾昭抡、陈梦家这样的文科、理科跨界人才,在联大也比比皆是。这些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引领着联大校园文化的高品质发展。联大就是以这样宽厚、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创造出巨大的办学成就。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联大师生在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最近,笔者有幸参与了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启动的联大校友口述史采集活动。我们在北京、昆明等地拜访联大校友时,大部分校友对联大的校园文化记忆犹新,他们在回忆联大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谈起联大的办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年在社团的生活、壁报的壮观、名人演讲的情形、抢参考书泡茶馆的经历中,使闻者不禁神往。

确实,西南联大校园文化就像联大本身一样,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魅力,是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界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值得不断发掘、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