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新时代新乡村新风俗”主题征文】乡村移风易俗要有长期性和紧迫性
2018-09-07 09:49:5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正确处理好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中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在制定和实施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规划时,抓住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现实的紧迫问题着手

作者:谢光平

对新时代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是关系到能否切实加强新时代新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中,新乡风建设得不到切实加强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得不到高度重视,二是得不到长期坚持。而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就是以长期性为借口,看不到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致在工作中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得不到坚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性,工作上急功近利,只想“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使新时代乡村移风易俗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必须对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有统一的辩证的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是一个比物质文明建设难度更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发展演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乡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信仰、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员都具有共同理想和新时代风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不仅要引导乡村群众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而且还要教育村民战胜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同时,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移风易俗建设在本质上是村民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升华,这要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不能靠外在力量的强制,要靠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复的宣传、示范、引导、教育,不花时日、不花功夫和气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是不会奏效的。

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性,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作为,相反,长期性蕴含着紧迫性。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紧迫性告诉我们,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乡村社会必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使村民的精神世界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礼。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适应并促进改革和乡村进步?应该继承哪些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文明成果?应该创造哪些新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需要指出的是,乡村移风易俗建设同全面深化改革和新时代建设休戚相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以引导村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除旧习、树新风、展形象的使命,坚持破旧立新方向,在破除陈规陋习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提高乡村移风易俗建设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促进乡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树立把乡村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尊重村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乡村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乡村生活习俗。

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积极探索在新时代条件下搞好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既要防止片面的、幼稚的“自然论”思想,以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会自然而然地搞上去;又要反对错误的、有害的“对立论”观点,认为抓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会影响和妨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要在把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搞好的同时,切实把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总之,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任务既是长期的,更是紧迫的。必须正确处理好乡村移风易俗建设中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在制定和实施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长期规划时,抓住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现实的紧迫问题着手,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整个系统工程;在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使今天的每一项工作都成为长期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乡村移风易俗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作者系云南省第二监狱副调研员)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