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云南大学古生物合作研究获新进展
寒武纪抚仙湖虫类 再现原始节肢动物形态
2018-08-10 10:12:1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抚仙湖虫类是具特定形体构建的真节肢动物,仅生存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至今只发现于扬子地台的滇东地区。近日,记者从云南大学了解到,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与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抚仙湖虫类综述快讯,最新在线发表在美国《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上。

抚仙湖虫类具有特定形体构建,未发现呈全球性分布,是生存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的海洋原始节肢动物,被普遍认为是现生昆虫类、蛛形类、多足类和甲壳类远祖的近亲。因此研究抚仙湖虫类,可为早期真节肢类研究提供至关重要信息。

抚仙湖虫类成虫体长可达10余厘米,有15-31个体节,外骨骼分头、胸、腹三部分,腿肢数目众多,不与背甲分节一一对应。消化道内充满泥沙,表明它们是食泥动物。

此前,研究人员曾在昆明小石坝发现了3类保存精美的抚仙湖虫标本。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研究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杨杰与剑桥大学学者根据这些发现,系统研究了节肢类群的形体、组构特征、生活模式,肯定了尚无先例的内部解剖学构造,如实体保存的腹神经节,以及由特化腿肢基节组合形成的原始取食口器等。从分类学看,抚仙湖虫类处于系统发生的基础位置,可如实再现真节肢类的祖先形态。这些化石库为重塑寒武纪真节肢动物的躯体构建、起源、早期辐射分异与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关键证据。

云南日报记者 陈鑫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