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尽锐出战 攻克贫困堡垒
2018-08-02 09:20:5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岭大地干部群众正以“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决心,以实干的精神和智慧,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省委、省政府全面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高频率推动、高强度投入、高密度督查督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压实责任,推动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

理清思路真抓实干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集老、少、边、穷为一体,贫困人口居全省16州市之首。截至目前,全市还有贫困人口92.34万人,按2020年脱贫摘帽计算,每天要脱贫1000人以上。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昭通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将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精准脱贫“路线图”一点点变为现实。

瞄准交通瓶颈,昭通市全力构建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的攻坚战进展顺利。“十三五”末,昭通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市内2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毗邻州市3小时和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小时高速通达的蓝图已见雏形,交通将从脱贫的制约变成发展的红利。

在迪庆藏区,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全面推进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卫生健康扶贫和贫困村振兴等“九大工程”。

走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中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傈僳群众新建的住房古朴典雅,错落在青山绿水间。党总支部书记和政国说:“脱贫攻坚不能回避矛盾、推诿责任,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梦想变为现实。”曾经贫困的同乐村,正是突破重重困境,走出一条“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路子,发展中药材和旅游等产业,一举改变了贫困面貌,走上了致富路。

怒江大峡谷里,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突出增收、安居、育人、强基4大关键,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和安居建设、社会事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6大工程的脱贫思路,绘制出一幅幅形象的作战图,醒目地钉在一个个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墙上。

攻克脱贫攻坚最难的堡垒,易地扶贫搬迁“百日攻坚”行动在峡谷深处展开,一批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开始了新生活。目前,怒江州整改保留的37个集中安置点已基本竣工,搬迁入住1171户4534人。今年实施的13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一幢幢新居正拔地而起,明年又将有大批贫困群众入住新居。

石漠化严重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16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居全省末位。知耻而后勇,文山州及时调思路,想办法,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脱贫攻坚。

找准路子精准施策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弄清楚“扶持谁”只是第一步,“怎么扶”这篇文章更要作好。云南制定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守边强基、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十大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并加快了实施步伐。

“帮助我们修公路,盖新房,引导群众发展新产业……这些都是为我们专门设计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啦井镇期井村党总支部书记赵春林说。为了保证帮扶产业能让贫困群众增收,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小范围试种后,摸索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油用牡丹种植方法,引导贫困户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目前,全村有两个小组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种植油用牡丹570亩, 2017年总收入达69万元。

“期井今后增收的希望在中药材。”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林发军说,从村里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和群众愿望出发,工作队已引导村民种了秦艽1000亩、续断500亩、当归100亩、重楼50亩。

千里之外的昭通市,近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山区。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要求,全市对“一方水养不活一方人”的4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搬迁。七月,记者走进昭阳城区幸福馨居,一幅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是昭通市探索让搬迁群众进城入镇、进厂上楼搬迁安置办法,将贫困山区农民变居民、变工人,从简单“挪穷窝”变彻底“断穷根”的成功范例。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俗话说,不怕山高,就怕腿软。带领群众翻过贫困这座大山,更是如此。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激发贫困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脱贫奔小康才有希望。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足的实际,我省在贫困地区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突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政策和帮扶措施上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与贫困抗争的斗志。

怒江州把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思路,制定推进就业扶贫23条措施,补齐教育扶贫短板,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今年1至5月,全州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494人次,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从贫困人口中聘用8559名生态护林员和285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1597名河道管理员,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通过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不少脱贫攻坚路上的“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云南日报记者 张锐 蔡侯友

尤祥能 李寿华 黄鹏 张登海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