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2018-07-30 15:29:4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城市道路建设时未一次性统筹考虑地下管网的配套建设,造成城市道路建成后又反复“开拉链”,不仅造成极大浪费,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质量,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近年来,保山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式、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2013年以来,保山市在改造永昌路、建设保岫路和青堡路等城市主要道路时,对地下管线现状、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研和评估,对周边土地利用、管线负荷衔接等情况进行全面勘测和分析,提出了改革城市建设思路。结合交通流量、管线容量、服务范围、水系相交、道路坡度、周边建筑等不同要素实际,统筹考虑地下管线布置,在道路下修建单仓、三仓、双仓综合管廊,将强弱电、给水、中水、燃气、污水、通信、广电等管线纳入管廊内,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改善了民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重复投资等问题,有效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做好以管廊为主的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有系统性规划,妥善解决‘建’的问题、支撑后续‘管’的问题。”保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保山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林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多规”,有机衔接电力、给排水、燃气、通信等专业规划,形成了城市综合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实施时序,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整体性、系统性。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平均每公里投资达7439.4万元。因此,落实好项目规划,资金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在探索中,保山市转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靠政府投入的老观念,采取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难题。由市属国有企业永昌投资公司、市电力公司、隆阳区国资公司共同组建保山昌源水务公司,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公司化运作向银行融资筹集建设资本金。与此同时,采用PPP模式建设,经市政府授权,由保山昌源水务公司持股40%、社会投资人持股60%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市政府授予项目公司30年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公司将项目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

管廊建设完成的是“硬件”部分,投入运营才是重点和最终目标。为确保入廊到位,保山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了引导入廊的具体措施。以“政策+行政+协调”的办法,引导各类管线积极入廊,管线单位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采取回避到主动研究、从找理由排斥到普遍认同,基本形成了入廊共识。截至目前,保山市永昌路、青堡路、保岫东路、兰城路综合管廊已投入运营,长23.76公里,总计入廊152.6公里管线。

“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市政基础设施欠账多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就需要将综合管廊及其他市政设施作为城市发展中要补齐的‘短板’范围,将其作为解决只重建不重管、只重地上不重地下等城市病的主要措施。”业界专家认为,综合管廊建设对马路拉链、空中蛛网、黑臭水体整治、城市雨污分流都能发挥较好的治理作用。

减少此起彼伏开挖的现象,让地下空间能得到合理开发,让百姓出门不再难,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实践中,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

2016年5月,保山市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全国15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示范。同年10月,保山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被财政部列入国家第三批PPP示范项目。2017年住建部和财政部的专项绩效考核,保山分别获得97分和94分,位居全国前列。在同年10月住建部公示的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中,保山市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因其在保山市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而上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云南日报记者 胡晓蓉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