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守护“非遗”舞蹈传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观感
2018-07-20 11:01:3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作者:阿苗

精彩纷呈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当属各地以“非遗”舞蹈为依据,经过加工改编、凝练、提纯或再度创作后推出的一批具有浓烈中华民族舞蹈传统基因特质的作品。据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本国的“非遗”奉为“国宝”,我国舞蹈“国宝”的拥有量在当今居世界前列。来自佛山市文化馆的《南狮》、重庆两江艺术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的《丑角》、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山之子》、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的《舞春牛》、贵州省歌舞团的《牛头祭》,以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灵·境》、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倮·印》等一大批舞蹈作品通过鲜亮独特的情调、风格、样式和个性化的多彩展演,将观众带入了重温民族文化传统的悠远审美境界,再度激荡起人们珍视“非遗”、参与守护“非遗”的赤子之情。

佛山市文化馆的《南狮》由来自乡间的4位草根民间艺术家表演,其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22岁。该节目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兼具民间传统舞蹈、武术健身和传德育人的功能,在闽南佛山地区广为流传。4位舞者朴素无华的装束和经过删繁就简后仍然保存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此舞的绝妙在于,舞台《南狮》源自“非遗”,但表现《南狮》却有别于民间传承的“非遗南狮”。 舞台《南狮》通过再现民间艺人刻苦训练、努力修炼、自觉师承的简洁剧情,表现了民间艺术家们自觉守护民族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请大家放心,我们会把黄飞鸿、李小龙流传下来的南狮真传功夫世世代代传扬下去的。”民间艺术家们的质朴心声和他们所呈现在该舞种里的特殊、高难技巧,被专家们誉为:不愧为舞界“真功夫”,舞出了东方醒狮的精气神!

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山之子》,展示的是红河地区的舞蹈工作者基于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铓鼓舞”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敬畏的前提下,对“非遗”舞台创编模式的尝试。哈尼族《铓鼓舞》是留存在云南建水县坡头乡和普雄乡哈尼族“昂玛突”节庆中的一种仪式舞蹈。此舞早先是哈尼族人神共庆时的一种男子集体舞,彰显男性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的阳刚气质。《山之子》力求将其风格特征和基本体态强化和夸张放大,通过对狂放豪爽的基本舞姿和体态的熟练驾驭,加之舞步和击鼓节奏上的变化,将哈尼族“铓鼓舞”独特的肢体语言的风格韵律完整地展现出来。以凸显云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独特的文化意蕴、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重庆两江艺术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带来的群舞《丑角》,看似是重在以趣味横生、特殊技巧迭出为亮点的节目。究其本意,亦是一个重在探索如何让“非遗”项目以另一种姿态踏入艺术舞台的发展创新。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已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尤以小生丑角的椅子功特技和诙谐表演最具特色。男子群舞《丑角》的舞者们上下腾跃的十多种新椅子功特技和多变矮子步的表现手法、表演技艺,体现出该剧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兼得的美学特色,也是对历代川剧艺人创造的“非遗”的创造性传承。

当今,舞蹈界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知和如何通过舞台路径进行传承发展尚有诸多歧见。对此,涉及“国宝”级“非遗”舞蹈的走向和运势,亟待组织相关的专项研讨,通过成功的“非遗”舞蹈实践案例剖析、思辨和学术争鸣,同心合力为建构新时代“非遗”舞蹈体系的广厦添砖增瓦。简而言之,“非遗”舞蹈既有别于“专业舞蹈”“学院派” 舞蹈,又是专业舞台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绝无孰高孰低之分。专业舞蹈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们应共同携手,以博大的艺术家胸怀、世界的眼光和超然的大智慧,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奉献,探索出“百花齐放”、多样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特色的舞蹈文化大系。

我们从本届舞蹈展演中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拥有这样一批批民间文化持有者和新生代舞蹈编导,他们正在对“非遗”舞蹈进行传承与创新发展,让我们欣慰地看到守护民族舞蹈传统、维护舞蹈生态多样性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已有后继之人。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