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品格
——第二届“沪滇论坛”暨第九期“龙门论坛”研讨综述
2018-07-19 10:53:0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改革开放40年,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进一步提高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资政水平,2018年7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在昆明联合举办第二届“沪滇论坛”暨第九期“龙门论坛”。此次论坛,是继2017年11月两校相聚上海市委党校举办首届“沪滇论坛”暨第六期“龙门论坛”后,沪滇党校再次携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共同行动,也是两校继续推进交流合作,续写深厚友谊的有力见证。来自上海市委党校、云南省委党校的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部门代表、特邀专家等160余人,围绕“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品格”的主题,以专家发言和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开热烈、深入的研讨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实践创造、政治道路、发展经验、政府管理、经济变革、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动沪滇两地党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提高党校科研能力和水平,谱写改革新篇章,构建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40年雄关漫道风云激荡,40年砥砺奋进众志成城,40年锐意进取日新月异,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作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参加论坛的沪滇两地专家学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致敬1978这个特殊年份,回顾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共同见证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奇迹,见证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见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实现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参加论坛的全体人员都为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倍感荣光。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40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证明,只有改革开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上海市委党校的专家总结上海发展经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经由“上海的上海”变为“中国的上海”。专家指出,不畏险流、敢闯敢试,永远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上海的特质,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从万亩良田到高楼林立,从阡陌交通到车水马龙,40年的开拓创新,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立足新时代,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云南省委党校的专家认为,改革开放给云南这个边疆省份带来发展春风,伴随着滚滚前行的时代大潮,云南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稳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个自信”,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省情。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干苦干,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必须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指示,抓住有利时机抢先一步用好区位大优势,打通开放大出路,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建设,积极参与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全力抓好“五通”和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当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桥梁纽带,把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做好做活,真正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改革开放的理论成就方面,与会专家分别从共同富裕、现实启迪、政治发展、党的传统文化观、政府管理等维度进行总结。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欧黎明强调,综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都伴随着解放思想的重大实践活动,同时都带来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40年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解决了当时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与会专家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昭示:一切发展都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立场,必须坚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立场,必须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改革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同时也深深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的恢弘实践。正如专家指出:“习近平改革思想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不仅仅因为改革伟业持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还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亲历40年改革开放全过程,从参加领导一线改革实践和推动中央改革举措落地,开展重大改革探索,一直到参与中央改革决策,乃至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勇气、改革远见、改革立场、改革韬略、改革方法、改革艺术、改革作风,就是在这样长期而又丰富的改革实践中锻造和历练而成的,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改革思想中得到集中展示。”习近平改革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既是改革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是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思想涉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与启示

伟大时代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升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就在于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推动理论创新,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我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以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全面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经历了速度理念与粗放型增长、效益理念与集约型增长、人本理念与发展方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为。欧黎明在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时指出,人们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需要、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欧黎明认为,新时代要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解放思想与新时代的深度融合,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唐珏岚从上海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城市发展的性质定位,认为城市性质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而城市发展不仅应考虑自身需要,更应顺应国家战略的需要。云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杨铭书在论坛互动交流中提出,云南必须进一步转换思维方式,进一步突出云南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结合部优势,把云南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全面多元地看待开放发展问题。

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并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是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必须继续坚持。40年来,中国探索出一条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罗峰认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双重制度变迁、渐进改革方式都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实现了改革的速度、力度和承受度的有机统一。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程竹汝从发展战略、制度健全、制度能力三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成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进步是发展中大国的需求与现代化目标有机联系的实践经验。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与会者指出,要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边疆稳则国家安。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云南这个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张光雄以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党的建设为线索,认为云南边疆党建4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为构建和谐边疆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程竹汝认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最集中的体现,是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中大国治理的政治发展战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途径。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周敬青在互动交流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到2020年党内自身建设要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上新的台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4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方刘从历史维度论述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强调传统文化是“基因”“血脉”,要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接近,民族性受到更多的重视。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主任、教授樊泳湄阐述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经验,提出云南要基于底色、底蕴、底子、底气来选择发展路径,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到民族文化强省的发展。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赵刚印认为,改革开放精神是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有助于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实践品格的昭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和启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历经艰辛、不懈探索、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上海市和云南省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探讨交流了对改革开放的实践品格的认识和理解。

始终坚持人民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开启改革历史征程以来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首创精神、改革过程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才使国家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周敬青认为,新时代条件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蛋糕”做大,并把做大的“蛋糕”分好,妥善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赵刚印从信念文化、精神背景等方面总结上海改革开放的实践品格和精神气质。他认为,改革开放精神是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受海派文化的影响,上海市具有独立、法治意识、契约精神等现代理念,形成了有担当的气度、科学的精神、精细的气质、宽阔的视野等一系列富于地方性的实践品格。

始终坚持实效性。实效性是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40年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贯穿始终,全党全国不断探索改革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以求改革实效。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辞结合云南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质量、发展方式,探寻云南构建包容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破口。他认为,构建包容性现代化经济体系,云南省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经济发展实起来;加快改善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火起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让绿水青山靓起来;推进金融制度改革,让实体经济强起来;加快市场化改革,让土地要素活起来。欧黎明指出,改革势必触动一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导致社会利益格局深层次的调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必须迎难而上,不因“懒”而不想为,不因“怕”而不敢为,不因“难”而不去为,不因“庸”而不能为。

始终坚持系统性。随着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紧紧围绕“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巩固拓展改革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进行改革。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云强基于“中心—边缘”政治结构的“中心—边缘”政治心理,分析边疆治理中存在的“不敢改”“不愿改”心理、“不能改”“不会改”现象,提出要变“边缘”地带为区域“中心”,构建政治心理的控制、引导和利用框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从而为云南边疆治理构筑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支撑机制。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潘文轩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特点和实践经验,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同时,在收入结构变化、收入增长波动、内部收入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表现出若干重要的特征。在新时代,要重视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农业增收建立在农业提质增效基础上,充分发挥转移性收入调节农民收入的功能,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多措并举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积极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冲击。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谭鑫从“生”“态”的辩证关系解读新发展理念,认为生态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提出,云南要当“竞争衍生、适应自生、协同共生、循环再生”的排头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生态带动发展,以发展保护生态。

始终坚持创造性。创新驱动力点燃发展新引擎,以改革创新的思想推进发展、深化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应对各种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创良好新局面的一大利器。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朱秦分享了云南省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取得的实证探索经验: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让社区的文化服务充满活力;“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了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救援能力和成效……朱秦提出,要着力筑牢共建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编制共治网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完善共享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维护社会安全,创新治理模式,增加群众安全感;着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边疆安全中有新担当新作为。唐珏岚表示,城市性质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上海城市性质定位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深化不断演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提出了地区经济振兴战略,初步确定了城市性质;20世纪90年代,从开发开放浦东到提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上海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21世纪,从“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的总体规划,上海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他认为,上海城市的发展不仅考虑自身需要,更是顺应国家战略需要。进入新时代,上海作为最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落实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王云强提出,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可以运用和借鉴非制度因素,通过非制度因素的积极要素,弥补当前制度的部分真空状况,形成良好机制。樊泳湄认为,云南省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支撑和实践成果,是一条有别于东部发达地区、符合云南实际的文化建设之路。

为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党校力量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前进时,没有完成时。主持本次论坛的欧黎明和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郭庆松都认为,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研讨全面深化改革之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党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断奉献党校智慧。

锤炼党性,起带头作用。党校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是建设好这个“大熔炉”的重要途径。与会者一致认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要在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改革思想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改革思想武装头脑,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好学习“大本营”、研究“集团军”、宣传“播种机”和贯彻“推进器”的优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作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业绩。

加强交流,作突出贡献。2017年8月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上海市委党校和云南省委党校沿着合作发展、资源共享、携手共进的发展路径,认真落实合作备忘录内容,在干部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资政等方面深入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郭庆松提出,两校在下一步交流合作中要作出三个贡献:一是理论贡献,要对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跟踪,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理论内涵,在重大时间节点及时发出上海市委党校和云南省委党校的声音。二是舆论贡献,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地科研部门要协同媒体做好论坛成果的后续宣传,传播研讨成果,扩大论坛影响。三是党校发展贡献,两校校刊编辑部要多沟通,择优发表论坛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沪滇论坛的形式,转化论坛研究成果,提升论坛影响力。

深化合作,出实践成果。通过举办论坛,双方对深化沪滇两地党校的合作达成共识,并且提出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一是理顺合作渠道。巩固和加大主体班次异地培训、涉外培训合作。加强在学科建设、精品课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资政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拓宽干部教师进修培训渠道,继续选派云南省委党校的干部、教师到上海市委党校开展进修访学、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二是完善合作机制。制定年度合作计划;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建立两校校领导带队的年度互访机制;建立沪滇论坛两校定期轮流举办机制;探索双方共建科研团队、联合承接课题、联合开展研究机制。三是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拓展双方在办公自动化、党的建设、教学培训、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干部队伍、师资队伍、期刊出版、后勤保障、基地共建共享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全覆盖的合作体系。四是丰富载体内涵。拓展沪滇论坛平台功能,打造集学术研讨、工作研讨、工作推进于一体的多功能交流平台。丰富平台建设,构建信息互通的平台、培训共办的平台、科研合作的平台、队伍培养的平台、互学互鉴的平台、合作共建的平台、推动工作的平台,充分利用对口资源开展合作,扩大合作成果。

责任编辑  耿嘉  从永刚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