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调查研究]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2018-07-17 10:26: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周家纬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德治为先,把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时代新农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治理转向行为引导,进入思想引领。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美丽庭院建设、“争做文明有礼人”等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青年、家庭等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知恩感恩、向上向善、互帮互助、敬老爱幼、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集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

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民族药养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合理适度利用,打造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品牌。保护好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民族村寨、古树名木、农耕遗迹、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间小调、民间花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活态的乡村文化。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和弘扬农村传统美德,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警醒自己,鞭策后人,教育家人。

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广泛开展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红白理事会、民主评议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教化约束作用,强化教育引导,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档案工作,改善存储条件,推进规范化管理。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着眼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推广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提供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村业余演出队发展,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使农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

改善乡村文明建设硬件条件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改院、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以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突出配套产业为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村组道路、抗震安居房工程、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中低产田改造、扶贫开发、农村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等项目,推进集镇道路铺筑、人行道改造、树木栽植、环卫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商业门店改造以及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邮政、通信、电力、环卫、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危房改造,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

(作者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