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镇沅:扶贫不扶懒 治穷先治愚
2018-07-16 09:10:4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炎炎夏日,焊花飞溅。

7月14日下午,距离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县城3公里的一处培训基地,10多名中年农民正在练习电焊操作,两名专业技师在一旁仔细查看,并对学员的操作技巧进行指导或纠正,周围还有几十名学员等候实践操作。这样的技能培训,在这里已经持续了8个多月,结业450多名学员。

按板镇安康村南温小组的张宏勇是已经结业的学员之一。去年11月,张宏勇被推荐到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学习砌筑墙体、钢筋捆扎为主的实用技能,经过半个月集中培训,他顺利获得砌筑工专项技能结业证书。回到村里,第一件事他就用所学技能,动手新建自家厨房和庭院围墙。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干劲十足的精神状态,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点赞。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镇沅,像张宏勇这样转变的人越来越多。

针对深度贫困人口致贫原因,镇沅县明确靶向,量身定做,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对全县的深度贫困人口进行半军事化集中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破除素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瓶颈制约,切实激发特定人群的内生动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直面难题创新思路 “志智双扶”啃“硬骨头”

通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镇沅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去年末,贫困人口从36000多人下降到15000多人。县里调查分析发现,贫困人口中,缺少技术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分别占到37.96%和10.97%。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缺乏目标,消极等待思想严重,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精神贫困和素质贫困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部分人成为镇沅县全面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确实需要新的办法措施才能让他们转变”。按板镇党委书记罗辉说,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没有少做,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培训和教育是被动的、松散的,对消极懈怠的人作用不大。乡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对此着急又无奈。

“啃硬骨头,常规方法很难管用,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方可破解难题。”普洱市副市长、镇沅县委书记白兆林说,“扶贫攻坚不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但也不养懒汉。要激发他们的斗志,解决不想干的问题;帮他们掌握技能,解决不会干的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找准出路、焕发活力。”

去年10月,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成立。“三个解决”“四个注重”是培训中心办班目的。即,解决精神匮乏、技能贫乏、内生动力不足。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镇沅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艾崇水介绍,全县从深度贫困人口中精准选2100人,每期学员50名左右、15天时间,计划用40期全部培训一遍。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群众的意愿,实现技能培训精准到人。“文化+技能+生活+信心”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传统种植养殖业和建筑、家政、电商等产业,结合市场需求,精准开设种植养殖、钢筋工、建筑工、家政服务、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实用性较强。结业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证书。课程还包括了禁毒防艾、消防、交通法规、种植养殖技术等专题知识讲座和到县内的企业、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引导学员入行、入门。

激发动力提振精神 “懒汉”变“好汉”

准时起床,每天早操,到点上课;不仅有理论学习,还有实践操作;教室、宿舍、食堂一应俱全,这里看起来和一所技能培训学校别无二致。尤其是在这里学习不用交学费,吃住全免,甚至连牙刷、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都免费配齐。

“他是腰弓着离村,头昂着回家。”又一次来到南温小组,见到张宏勇,按板镇武装干事陶有云感慨颇深。

今年1月份,陶有云被委派为“班长”,带领镇里的48人到培训中心接受培训,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管理纪律和内务。学员们刚到培训中心就接到3条指令:理发、洗澡、不准喝酒。

“这些学员在家散漫惯了,有些适应不了。”有学员装病,陶有云全程陪护到医院,该学员只好改称拿点药就行了;有学员想出门玩,陶有云要求填写请假条,写清事由和返回时间。“全部人都坚持下来了,培训结束,个个精神面貌都不一样。”

“培训中心的大门敞开着,也没有围墙,他真要离开,没有人可以阻拦。”陶有云说,真正让学员们留得下来,认真学习,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抛弃他们,而是真真切切地帮扶。这是许多学员的内心感受。

通过培训,促进贫困群众观念转变,树立了进取心,激发起“我要脱贫”的斗志。

“培训中心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着装、上课、休息、卫生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我们按照规定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改变了以往慵懒散漫的习惯,深刻地认识到了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九甲镇学员黄明春是培训中心第6期学员,今年3月份毕业时,他的个人总结说出了心声:“我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毕业后,他被招聘到上海胜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就业,每月收入4000多元。

增强能力提升素质 “庸人”变“能人”

7月14日下午,来到培训中心一个多星期的杨瑞堂,努力练习着电焊操作。他所参加的第11期培训班以电焊专项技能为主,这正是他最需要也最想掌握的一项技能。

杨瑞堂家住古城镇坝头村,由于生活在单亲家庭,初中辍学后进入汽修厂打工,从事汽修行业超过8年,但由于没有相关技能,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不仅收入比不上技术工,还常常面临被辞退的风险。

“在这里越学心里越有底,拿到结业证书,我就可以去做一些简单的技术活,收入也能增加。”杨瑞堂说。

半年前毕业的张宏勇依靠学到的技术,经济收入有了大变化。“说心里话,现在一刻都舍不得闲着。”虽然是雨季,张宏勇依然四处在联系施工项目。回想起半年多前,自己喝小酒、睡懒觉,家里不打扫,田地长荒草。

去年,在政府帮扶下,张宏勇的土坯房改建成砖混安居房,加之参加培训掌握了砌筑技能。有了新房、有了技能,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几个月前,他联合几名村民成立了村里第一支建筑施工队,承揽周边村庄入户道路、村民厨房和卫生间等改造项目,他还带着5名贫困村民学技能,一同致富。为了让施工队接到更多项目,他借钱买了辆二手运输拖拉机,同时还琢磨学习装修装潢,还学会了操作电脑。

半年时间,张宏勇从里到外像是变了个人,曾经浑浑噩噩的生活现在打理得有模有样,未来在他眼前从未如此清晰。

据了解,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共完成了10期培训,450名学员均通过了技能鉴定考试,分别获得“混水墙砌筑”“钢筋捆扎”“照料婴儿”等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培训中心回访结业的10期全部学员,成功实现转移就业366人,就业率达81.3%。其中,从事建筑行业148人,种植养殖业155人,驾驶、搬运、创业等63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群众掌握了技术,正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贫困面貌,迈入新的生活。

云南日报记者 李汉勇 沈浩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