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重新认识“快乐的大学”
2018-06-27 11:03:5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作者:杨朝清

近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舆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大学“严进宽出”的情况在未来或有望得到改变。

中高考作为一种教育分层的手段,具有社会流动的功能;为了“争上游”,许多中学生用尽了全力。进入大学之后,“严进宽出”甚至“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少大学生即使“混日子”也能够顺利毕业。“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作为教育行业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深刻地影响了不少人的价值观;一些中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用“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学生们进行激励与鞭策,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进入大学之后采取了“放养”的态度。

作为一种失范现象,“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确需要进行合理的纠偏。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见识了一些大学生在“快乐的大学”中的迷失与沉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课堂作业与论文粗制滥造甚至直接抄袭、习惯做“夜猫子”难以早睡早起、直接“翘课”……这里面固然有部分大学生精神缺“钙”的因素,一些大学过于宽松、柔软的评价方式也造成了实际上的纵容。反正轻轻松松就能毕业,何必让自己过得那么辛苦?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育至关重要。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也有助于促进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说到底,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通道,对每个大学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

不论是山东大学曾经劝退97名大学生,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变专科”,抑或松田学院的“学业警告通知书”,为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不少高校也在进行“自我救赎”——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那些喜欢得过且过、热衷投机取巧、渴望“混着毕业”的大学生,早晚要接受市场的大浪淘沙。与其让“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上演,还不如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改变大学期间的学习心态与管理形态。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