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大讨论征文
把握特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2018-06-26 10:23:3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把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融合性、季节性、参与性等重要特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尤石和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07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提到乡村旅游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对于云南来说,乡村旅游还同时是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依托,也是农村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因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具体部署时,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乡村健康生活目的地,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500亿元以上。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也专门提出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尽管近几年来云南乡村旅游每年吸引1亿多人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但是,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抓住当前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应准确把握和运用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融合性、季节性、参与性等重要特征,以“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彰显乡村性。乡村旅游是依托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生命,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首要标志、独特卖点和最鲜明特色。乡村性描述了乡村旅游活动地区和活动对象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首要依据。乡村是吸引游客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有关研究表明,云南的旅游资源80%分布在农村,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先有乡村后有旅游。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把握乡村发展特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持乡村发展风貌,打好乡土牌,留住乡土味。根据乡村发展不断分化的趋势,科学把握乡村旅游的差异性,对乡村旅游服务理念、目标定位、资源禀赋、设施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突出乡村发展特色。

突出文化性。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的重要标志,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是一种枝叶和根本的关系,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乡村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乡村还是云南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保护地和传承地,很多乡村本身就是一座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的博物馆,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在乡村旅游中具有决定性和价值导向性作用。只有保住乡村文化的“根脉”,乡村旅游才能更加持续久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紧密结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强调了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因而在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中,必须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寻找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定位,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具有高原风物、民族风格、地域风情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保护乡村风貌、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优秀基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重视融合性。乡村旅游就是“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通过要素聚合、交互作用、产业重组催生出的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增量效益、新的发展动能,是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使农业、林业、渔业、文化、医药与旅游深度融合、互融共生,丰富了旅游产品,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能满足游客学习知识、体验文化、休闲度假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农业由卖产品转化为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卖绿色,使乡村由农民居住的空间场所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健康生活目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坚持农业的产业属性和乡村的基本特色,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乡村为重要载体、以旅游为产业形式、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依靠我省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地理风貌,围绕具有农业特产、文化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村落,按照“旅游全域化、乡村景区化”的理念和“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把云南乡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用好季节性。我省总体上是“四季如春”,但乡村旅游随季节的变化,内容也有所不同。如菜花景观、梯田景观、草原景观、花卉景观、果园景观、森林景观、水利工程景观等,每个季节所表现出来的美景迥异,吸引的旅游群体和数量也各不相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山川水系、地质地貌、生物群落、传统村落、特色农业等资源条件和游客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开发,努力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设施利用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增强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区别于景区旅游的显著特征,它使旅游活动由陈列观赏转变到参与体验上来,使游客既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参与到乡村的耕种、饲养、采摘、加工、制作等劳作性的社会实践,把田园变成公园、农房变成客房、劳动变成运动,在劳作中享受灿烂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接受农业知识、传承农耕文化,参与和体验农村生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通过资本下乡带动老乡,把“农家乐”变成“农民乐”。同时,应将乡村旅游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让旅客在参与中休闲、消费、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省委农办、省农业厅)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