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金碧茶话]端午楹联漫谈
2018-06-19 10:11:1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端午风俗画:许仙白娘子

端午竞渡

端午辟邪装饰物:菖蒲

端午辟邪装饰物:艾蒿

作者:袁文良

端午节的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外,过去还有贴午叶符和贴对联的习俗。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春节贴春联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也不在少数,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端午节文化内涵大有裨益,端午对联中的一些名人轶事更是别有情趣。

在人们心目中,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家家户户于端午节之日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据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在民间,端午之日有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有文人对此习俗以联概括:“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联语中形象地描绘艾草在门上迎风招展、其状若旗的景象,反映出人们看待端午的观念。且数目对数目,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妥帖工稳。另有一联也反映了这一民俗:“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该联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将圣人比作菖蒲。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邪祟流行,便插菖蒲、悬艾草来辟邪祛祟。同时,人们联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气影响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养万民,虽与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联语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蕴意颇为深远。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于端午节赐宴群臣,他在席间出一上联:“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的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确有一定难度。此时,臣子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得到太祖的赞赏。

另传,古时有陈、李二位才子,常作对互娱。一年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见湖水中的太阳倒影,开口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中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从前有一少年,才学过人。某年端午节前,该少年参加童子试,重阳节后又参加乡试,两次考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该联是一则集句隐字联: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的“夫人自称曰童子”,隐去了“童子”二字;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君子不以言举人”,隐去了“举人”二字。此联的含意即:端午节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可谓独具匠心。

(作者单位: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图片提供:耿嘉)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