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大讨论征文
围绕精准脱贫 推进乡村振兴
2018-06-19 09:17:1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作者:范光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结合云南实际,对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昆明市来说,要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必须结合昆明市情,以“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为突破口,奋力谱写好新时代昆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要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以及《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体现,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于昆明市来讲,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短板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示范引领。

结合昆明市情,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要求

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意见,都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中强调了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昆明市要在持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村发展,走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县(市)区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稳步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推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加快斗南花卉、嘉丽泽国家一流特色小镇和九乡、轿子雪山、云上云、官渡古镇、凤龙湾阿拉丁省级一流特色小镇创建步伐。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城乡社会治理有效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乡村振兴支撑保障。必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带动起来,提升小农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小农增收能力,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结合昆明实际,要以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争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招商取得新的突破,并通过项目招商,让资本、创新、技术实现聚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进蔬菜、花卉、山地牧业、林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调结构、上档次,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展农业质量提升行动,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农民富、生态美的统一。

弘扬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的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魅力和风采。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通过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信法守法为准绳,以崇德向善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业发展朝气蓬勃,农民生活美好幸福。

以精准脱贫为突破口,推进昆明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强化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强化党组织结对共建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昆明市委党校在帮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打磨箐村脱贫的过程中,针对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不作为的情况,采取支部结对共建,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努力,打磨箐村党组织由“软弱涣散党组织”成功创建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村“三委”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咬定目标,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抓好产业发展。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在产业发展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考虑当地的实际和脱贫攻坚实际,既要确保相对经济收益,更要确保相对持续稳定。一是要走特色化之路。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众不同才能走出具有特色的产业之路。昆明市委党校结合挂钩帮扶村寻甸县打磨箐村的实际,推广酿酒产业、蚂蚱养殖、花椒种植、花卉种植和生猪养殖等,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二是走精品化之路。产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打造精品,在产品品质、产品内涵等方面求精求细,做到与众不同。昆明市委党校帮扶寻甸县打磨箐村进行蚂蚱养殖,成立了蚂蚱养殖合作社,带领农户熟练掌握蚂蚱养殖技术,进行规模化养殖。2017年全村共养殖生鲜蚂蚱1500多公斤,为农户增收6万余元,蚂蚱养殖产业初显成效。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做精产品,各方共同努力,举办产品加工展示会,加强市场宣传和开拓,使蚂蚱养殖逐渐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三是要走专业化之路。产业发展要与专业团队合作,尽量突出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昆明市委党校在帮扶寻甸县打磨箐村发展特色种植过程中,精选中药材重楼,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由云南白药集团指定品种、提供种植技术、规范品质标准、保底价收购,走上了专业化生产之路。

抓好文化建设。脱贫攻坚,文化不可忽视,文化可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要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坚持以魂强体、以德润人、以神聚力,实现文化育民。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乡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让公共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丰富活跃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打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纯朴的农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思想文化动力。

抓好生态保护。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肩负的重要使命,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脱贫攻坚中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在产业选择上要有生态环保理念,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抓好人才培养。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才。要引导广大群众切实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点燃群众参与的热情,激发内生动力。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吸引有思想、有技术、有情怀的年轻人到农村兴农,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加大对村干部、党员和技术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利用好党校、行政学院等平台,举办带头人培训班,坚持缺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突出抓好劳务技能、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授之以渔,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

(作者系昆明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