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专题调研]增强精准脱贫内生动力
2018-05-29 09:22:0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作者:韩斌 谭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云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大规模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建设所带来的投资性增长。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根本途径在于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长期以来,国家一直较为重视云南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后云南更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应注重对国家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深度分析和系统研究,尽可能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等方面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与外界经济联系的根本保障。因而,要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交通、水利、农田、能源、通信、住房、生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是针对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加快自然村之间通路、村内道路硬化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客运站点建设,解决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加快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实现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覆盖,解决好山区群众与外界联系沟通不畅的问题。四是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施好农村安居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在扶贫开发中做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脱贫增收能力。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加快特色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开发民族特色产品为基础,以盘活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增加效益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格局,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根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山区的优势发展草果、八角、肉桂、竹子、金银花、茶叶等,同时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首先,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中青年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和用工单位的要求,引导、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合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探索“培训+就业”模式,推广“订单式”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引进外资,兴办企业,拓宽本地就业渠道和领域,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在家门口赚钱。其次,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抓好小学基础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第三,建立健全科技文化配套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户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服务和实用科技服务。

加大对贫困地区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贫困地区干部及专门人才的培养,拓宽干部和各类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渠道,适当放宽任职和录用的条件。同时,健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安排贫困地区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有计划地对乡镇和村委会等基层干部进行短期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扶贫开发、电商微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技能,提高他们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相关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中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

(作者1系省委党校副教授,作者2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