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传承》:精神的还乡 文化的寻根
2018-04-26 17:35:4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至:

作者:黄薇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又将向哪里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于神州大地一项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存在于中华民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中。近期正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通过精心撷取的35项传统文化技艺,生动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纪录片娓娓道来,一幅幅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生生不息、绵延传承的画卷徐徐展开,令人神往,令人振奋。

纪录片《传承》采用纪实拍摄的方式,每集单设主题,共七集,分别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每一集的标题高度凝练地诠释着故事主题,勾连起五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故事。从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从东海海域到雪山高原,大量的航拍镜头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之大美,给观众以新颖、独特的视听体验;从鄂伦春族到苗族,从蒙古族到维吾尔族,在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中,带领观众追寻中华民族同一个文化基因。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纪录片《传承》里的故事主角。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技艺集萃在他们身上,并由他们代代相传。讲好他们的故事,便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化传承的故事。炼火是浙江磐安县绵延千年的传统民俗,被称为火炭上的舞蹈。纪录片《传承》真实记录了磐安炼火传承人陈有根及其子在深泽乡的表演:在通红的火炭堆中他们赤膊、光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来回穿行。闹火海,比拼的是勇气;踏火山,比拼的是信念。这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源。节目以传统技艺为形,以传承人的故事为魂,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何通过非遗传承人,一代一代地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传统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哲思。在记录传统技艺的同时,纪录片《传承》也为我们传达着中华民族丰富多样、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和生活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修身内省、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等。

陈师行,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在武当习武的数十年时间里,陈师行每日苦练“蜻蜓点水”,在并排的十几个木桩上迅速跑动,日复一日地训练速度、准度和身体平衡。玄妙轻功也须花费无数的笨功夫去练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道家武学的智慧。土家族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春种秋收、架梁造屋,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存法则。

致敬传统技艺,是为了更好地把传统的箭射向未来。纪录片《传承》不但讲述传统技艺如何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更讲述时代发展浪潮下,传统技艺如何与时俱进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北京时装设计师蓝玉被苗绣之美深深折服,拜苗绣技艺传承人王金花为师。蓝玉筹办一场巴黎时装秀,她向师父提议,将苗绣融入现代设计中。然而王金花坚持原封不动地保留传统的苗绣图案。为了说服师父,蓝玉在苗寨安排了一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时装秀,打消了王金花的疑虑,苗绣才能以全新的形式亮相国际时装舞台。更好的传承,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独有特质之一。纪录片《传承》表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如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不断补充、拓展、助推传统文化,在致敬祖先致敬经典的同时,更彰显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涌动着精神文化的“还乡”与“寻根”。纪录片《传承》是精神的“还乡”,文化的“寻根”,让人们在聆听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感受传统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传承》通过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这一平台播出,增进了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传播。在纪录片《传承》的镜头转换、旋律起伏和对白解说中,荧屏前的中华儿女共同回望来处的朴实深厚,再饮文化的源头活水,向着未来阔步前行。

(作者系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处长)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16版)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