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为跨越式发展打造人才智力“引擎”
——2017年云南人才工作综述
2018-04-25 09:31:2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凝聚“人才第一资源”,为跨越式发展打造智力“引擎”。

2017年是云南人才工作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关键一年,全省人才工作亮点频出:彭金辉、季维智、韩占文3人当选“两院”院士,实现历史性突破;徐宝强、贺小昆等6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位列西部省区首位;5.98万人晋升高级职称、9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遴选149名科技领军人才、学者、名医、文化名家重点支持培养,本土人才培养持续强化;重点引进了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云岭英才计划”4个专项的134名高层次人员。第二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1人;梳理人才管理服务权责清单49项,出台人才“放管服”改革举措30条……

从平台到制度,从基础到前沿,亮点频现的背后是: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拿出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行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求才若渴、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深化改革 释放和增强人才活力

过去的一年,云南省人才工作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政策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以重大工程引领人才发展,以重要活动聚集人才智力,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聚集、使用工作,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各责任部门主动作为、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持续推进落实我省实施意见,紧盯瓶颈,突破藩篱,制定完善尊重、吸引、培养、用好人才的政策,构筑人才制度优势。

“职称改革考虑到了基层实际,对我们基层乡镇医生评职称不再把英语、论文作为硬杠杠来考核了。”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中心卫生院即将退休的医生杨汝世是我省实施职称改革后首批获得乡镇基层卫生高级职称人员。他说:“这个高级职称除了经济待遇方面的提升,对基层中青年医生来说还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这仅仅是众多改革措施中的一项,极大振奋了广大基层医卫人员的信心。

截至2017年底,分解由35家省直部门牵头的77项人才工作改革任务基本落实,出台68个配套制度,推进83项改革举措:

——职称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进展,外国人在滇工作有了社会保险;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点开展高校、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积极向人才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出台高层次人才直聘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意见、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办法,破除人才流动障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

——制定人才特区建设指导意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鼓励滇中新区、部分国家级园区等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成果处置、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探索自主管理新模式,释放人才活力。

此外,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完成2016年度全省人才资源统计和数据分析,启动建设智慧人才“三库三平台”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全省人才工作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向长期以来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痼疾开刀,切实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举措,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富有云南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优势初步凸显。

搭建载体 促进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2017年6月,以“聚天下英才 促云南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在昆明隆重举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家国(境)外引智机构代表参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1人,促成80余项优秀人才智力项目落户云南。

这是我省全力为外国人才和人才机构来云南发展提供更加专业、高效服务的缩影,也是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云南创新创业和开展合作的写照。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健全人才工作和服务平台,着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实见效……过去一年里,全省各地各部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云南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来。

针对“引才项目繁杂、力量分散、吸引力不够”问题,整合实施“云岭英才计划”云岭系列人才培养,研究起草云南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办法,力争实现现有人才培养引进项目全部归并、整合。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按条件分别给予100万元至200万元的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和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着力提升云南人才品牌竞争力、吸引力、感召力。

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实验室等10余类人才载体,统筹重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推动本土人才进入国家级人才项目,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仅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每年就安排近亿元经费用于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本土人才培养。遴选一大批人才进行重点支持,选派300名基层业务骨干进行对口专业进修,通过改革使5.98万人晋升高级职称,2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外出访学。启动实施“技能强省行动计划”,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积极打造柔性引才用才平台,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挂牌建设第二批、第三批西双版纳、普洱、丽江3个“柔性引才基地”,柔性引进10名院士、41名外国专家、160名高层次人才、20余家机构,灵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省财政先后支持建设24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66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推动院士专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

聚焦人才交流、合作、成果转化平台,研究制定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实施方案,举办“云南省产业扶贫创新论坛”等系列活动;围绕服务基层,实施“云海云晖”“中科院智力服务地方行动”等一批智力服务项目,45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来滇挂职,14个行业分团深入贫困县区项目化服务92个重点项目。

一年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个个利于便于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平台载体日臻完善,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云南引才品牌正在打响。

优化服务 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全省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和专家休假体检等工作,专家人才们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建立完善省级领导带头的分层分类联系专家制度,启动调整补充一批省委联系专家,组织600多名省委联系专家进行体检、89名专家休假疗养,在省委党校举办50名高层次专家参加的省情研修班……一系列拴心留人的爱才之举大大增强了专家们的归属感。

放活机制激励,放手使用人才,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引导专家到“人才特区”基地、园区创新创业,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税收、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支持专家领衔组建科研、技术团队,自主选择科研助手,凝聚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加大力度落实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政策,增强人才获得感。为110名高层次人才办理绿色通道服务证和医疗就诊证,推动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等13个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完善引进海内外人才管理服务措施,探索建立引进人才“绿卡”制度。评选外国专家“彩云奖”“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发放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兑现13类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极大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人才总量持续增长,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如今,跨越赶超的云岭大地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之地。

据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16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65万人,比上年增长7.8%,预计2017年将继续增长,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攀高。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2018年,全省人才工作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项改革,努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云南日报记者 左超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