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高补登村的“绿富美”
2018-04-23 09:17:5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阳春三月,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小龙村委会高补登村民小组。山脚,澜沧江碧浪汹涌,一路向南;山腰,青山排闼,翠绿葱茏。

田野里,核桃抽芽吐绿,花椒摇曳身姿;庭院中,桃花、梨花开得正艳,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平坦洁净的通户道路两旁,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房屋掩映在绿树竹林中。雪白的墙壁上,“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红标语分外醒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高补登坐落在澜沧江干热河谷山腰,是一个只有52户傈僳族的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山林分给各家各户,村民伐木建房,砍树卖钱,毁林种地。短短几年,围绕村寨的大片森林被砍光。山秃了,草矮了,水枯了。

198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毁坏了房屋,淹没了农田。“这是大自然对我们过度索取的惩罚。”当年的村干部余堂元说。

住在简易的救灾油毛毡房里,村民们痛定思痛,觉得再也不能这样对待山林了。

在党员余国华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积极倡议下,高补登村召开群众大会,决定将山林划分为封山育林区和柴山两部分,把已分到各家各户、毗邻村庄的近5000亩山林集中起来统一管护,封山育林,禁伐禁牧。“一草一木都不能动”。

村民们出粮出钱,聘请2名脱产专职护林员,全天候巡护。制定了严格的护林员考核制度:一个季度,村民代表巡山检查,发现砍(少)了3至5棵树木,定为不称职,减少钱粮补助;砍(少)了5棵以上,马上免职。

对在封山育林区砍树放牧的村民,按照村规民约给予经济处罚。

村民丰昌发晚上悄悄地在封山育林地放牧,被巡山的护林员发现,虽然是亲戚,但护林员仍然给予330元罚款。村民丰玉全家建围栏,砍了5棵小树,被护林员现场抓获,罚了80元。

“制度定了就得严格执行,要不然树砍光了,日子就没法过了。”曾担任过村护林员的高补登村党支部书记余建龙说。

30年来,高补登村民持之以恒守山护林,久久为功,护林造林已经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5000亩山林得到休养生息。树逐渐长高了,草逐渐丰茂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野鸡、野兔、松鼠等野生动物又回来了。

生态产业绿了田野富了百姓

余堂元在花椒地里忙碌着。20年前,他自学花椒苗培育,在自己林地和包谷地种。如今,几十亩花椒地已郁郁葱葱,一年给他带来三四万元收入。

“当时,花椒苗育出来后,免费给村民,没人要。人们只知道种玉米、水稻、荞子等传统农作物。”余堂元说,他坚持下来,不出几年,花椒、核桃给他家带来了比种包谷多十几倍的收入。

现实收益是最有效的“指挥棒”。看到余堂元及他所带动的村民种核桃、花椒,换回一沓沓钞票,盖起一栋栋新房,村民们动心了:先是在边远陡坡山地种花椒。再后来,平坡地上也种上核桃,最后是水稻田里也满是花椒、核桃。

“种包谷只能解决温饱,要想提高收入,保护环境,还得靠经济林果产业。”多年后,已是小龙村监委会主任的余堂元回想起当初的抉择,不胜感慨。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补登村2000多亩山地里,一片片核桃、一丛丛花椒树逐渐成林,村民闻着花香奔小康。

“到六七月份,漫山遍野的花椒开花了,红彤彤一片,好看得不得了。”余建龙自豪地说,这些好看又养眼的“风景”是村民的“绿色银行”和“聚宝盆”。

如今,村里绿色生态产业模式越来越广泛。庭院兰花、重楼产业纷纷崛起,在扮靓村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鼓足了村民的腰包。

去年,高补登村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已逾2000亩,人均经济纯收入达7000多元,成为兰坪县生态建设示范村、和谐平安示范村、基层党建示范村。

幸福生活少不了文明环境

环绕高补登村行走,村间道路洁净平坦,不见一个烟头,没有一个酒瓶,家家户户门前整洁,院落清爽,屋里收拾得整整齐齐……

余建龙说,以前的高补登,住木楞房,人畜混居,又脏又乱。如今,党支部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开展文明素质培训,组织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文明的生活习惯来自于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党支部通过村规民约划定门前卫生清洁范围,党员带头清扫道路,村民自觉负责自家门前卫生,垃圾统一回收烧毁、掩埋。时间一长,村民都养成了搞好环境卫生的自觉习惯。

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酗酒、赌博、铺张浪费、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气在高补登没有了生存土壤,爱护山林、自觉执行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一心一意奔小康成了高补登村民的共同追求。

“良好的环境是幸福生活的条件,养成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让大家有个干净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幸福才会更长久。”余建龙说,希望在今后的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进村道路硬化,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做好核桃、花椒提质增效,把高补登建设为“绿富美”的民族特色村寨。

云南日报记者 李寿华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