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文史哲]冰心在昆明
2018-04-04 09:30:0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成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冰心默庐 杨峥 摄影

作者:鲁宗一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北平随即沦陷。1938年,冰心和丈夫吴文藻携子女离开北平,从天津乘船,经上海、香港、越南,几经辗转来到昆明。

吴文藻先生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次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之聘,创立了云大社会学系并任主任。到达昆明的那个夜晚,全家人入住昆明大旅社,冰心印象非常深:“记得到达昆明旅店的那夜,我们都累得抬不起头来,我怀抱里的不过八个月的小女儿吴青咯咯地拍掌笑了起来。我们才抬起倦眼惊喜地看到座边圆桌上摆的那一大盆猩红的杜鹃花……”(冰心:《我的老伴——吴文藻》)。

起初,冰心一家住在近日楼附近的维新街,她觉得昆明的蓝天和近日楼的景象很像北平:“喜欢北平的人,总说昆明像北平,的确地,昆明像北平。第一件,昆明那一片蔚蓝的天,春秋的太阳,光煦的晒到脸上,使人感觉到故都的温暖。近日楼一带就很像前门,闹哄哄的人来人往。近日楼前就是花市,早晨带一两块钱出去,随便你挑,茶花,杜鹃花,菊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热带的鲜艳的花。抱着一大捆回来,可以把几间屋子摆满……总之昆明生活,很自由,很温煦,‘京派的’——当然轰炸以后又不同一点了。”(冰心:《摆龙门阵——从昆明到重庆》)。

冰心说昆明像北平,其他人也有相似的观感。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中说:“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虽然楼房比北平多,可是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另外,还有其他许多作家、教授也都提到昆明像北平。在昆明靛花巷,冰心还能见到有西南联大“三剑客”之称的语言学家罗常培、文学家杨振声、史学家郑天挺等许多朋友,“大半是些穷教授,北平各大学来的,见过世面,穷而不酸。……他们也谈穷,谈轰炸,谈的却很幽默,而不悲惨,他们会给防空壕门口贴上‘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春联。……他们是抗战建国期中最结实最沉默最中坚的分子。”(《摆龙门阵——从昆明到重庆》)。

1938年9月,日本飞机首次轰炸昆明。冰心在《我的邻居》里写道:“我抬头一看,蔚蓝的天空里,白光闪烁,九架银灰色的飞机,排列着极整齐的队伍,稳稳的飞过。一阵机关枪响之后,紧接着就是天塌地陷似的几阵大声,门窗震动。小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老太太已瘫倒在门边……”

不久,冰心从昆明搬到呈贡,到1940年11月下旬去重庆,在这里住了约两个年头。最初到呈贡,县城里找不到房子,冰心暂住文庙。同住这里的西南联大国情普查所的戴世光教授,为冰心居室写了一副对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门额写“怀璧居”。

大约一个月后,冰心搬到呈贡三台山华氏墓庐(冰心以谐音称其“默庐 ”)。在这里,她写下了名篇《默庐试笔》。她对呈贡留下美好印象:“我现在真不必苦恋北平,呈贡山居的环境,实在比我北平西郊的住处,还静,还美……我的寓楼,后窗朝西,书案便设在窗下,只在窗下,呈贡八景,已可见其三,……回溯平生郊外的住宅,无论是长居短居,恐怕是默庐最惬心意。”在三台寺,冰心看到同是福建人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的对联“一览观沧海;三台自草亭”,冰心因此称自己是“来云南的第二个福建人”。

冰心应邀在呈贡中学、简易师范学校授课,许多年后,当年的学生还深有感触地回忆着温柔美丽的冰心,铭记当时的第一节作文课:“一座高山,一头耕牛,一幢大楼,一道门,一篇作文……”等,题材不拘一格,主题与方法讲得妙趣横生。还有学生记得冰心曾说:“作品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写好的,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有时要一两年才能写好一篇。”

这段时间,冰心经常四处散步观景,无限美景让她文思如泉,写出了呈贡中学的校歌歌词:“西山苍苍滇海长,绿原上面是家乡。师生济济聚一堂,切磋弦诵乐未央。谨信弘毅,校训莫忘。来日正多艰,任重道又远,努力奋发自强,为己造福,为校增光”。末句“为己”和“为校”,后来在文集中改为“为国”“为民”。

冰心先生对昆明的记忆非常深刻,1982年她在《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中深情地说:“四十年前,我在昆明住过两个春秋。对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我的记忆永远是绚烂芬芳的!这里,天是蔚蓝的,山是碧青的,湖是湛绿的,花是绯红的。空气里永远充满着活跃的青春。”

(作者单位:安宁市县街学校)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