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调查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云南
2018-03-20 09:16:3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要完成国家赋予云南保护生态的光荣使命,就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有机协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作出云南贡献。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统一性关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人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与高度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重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举措和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不断增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天然林资源保护、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明显改变,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从生态脆弱区域占比和荒漠化、石漠化程度来看,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和修复存在碎片化状况,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遭受挑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在地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于食品健康安全的关注,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强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资源承载力有限、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通过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推动云南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云南被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2017年6月发布的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森林面积2273.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3%,具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已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1个,我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并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年版)》共收录云南25434个物种,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均位于全国之首。但是,我省具有特殊的地质构造与复杂的气候环境,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同时也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十分缓慢,一旦破坏就极难恢复,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多年来,我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云南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并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兼具紧迫性与艰巨性。2017年11月22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集中学习时,省委书记陈豪指出:“当前云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任务依然很重”。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云南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启新时代云南跨越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把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就要以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引领发展,真正实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统一。

一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建设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高原湖泊区和其他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为核心的“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开发强度管控,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三是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四是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完善相关保护制度,构建稳定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五是严格保护耕地,始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全社会共同行动,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生态底色绘就未来发展蓝图,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执笔:丁玮)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