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调查研究]用新理念引领志愿服务新发展
2018-03-06 11:05:0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实现志愿服务处处可为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春亭)

完善有序的志愿服务体系,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先后给本禹志愿服务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和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和增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社会风气。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在破解志愿服务创新不足、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区域和领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社会合作机制不完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惠及面不广等问题中,推动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实现志愿服务处处可为,通过弘扬志愿精神,奉献国家社会,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创新理念

创新是引领志愿服务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志愿服务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思路创新”方面认真下一番绣花功夫,把创新的理念贯彻到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队伍、平台、文化、形式、内容等方方面面。精准对接服务和需求,拓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新领域,探索智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帮扶陪伴服务等活动形式,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让志愿服务吸引人们的“眼球”,适合群众的“胃口”,引导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有效吸引和广泛凝聚。

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时代内涵,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推广精准服务、菜单服务、常态服务,完善“社工+志愿者”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由基础服务向技能服务、专业服务提升。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由“媒人”到“猎人”的身份转变,为志愿者捕获更多的服务机会,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切实得到锻炼。

遵循协调理念

强化规则意识,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精准落地。理顺管理体系,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加强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领导和协调作用,强化统筹规划、督促检查;民政部门协调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发挥群团组织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参与新格局,扩大志愿服务的多元主体,发挥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释放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吸引在职人员、企业家、城乡老年人“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培育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志愿者骨干和公益人才。协调好实践推动与理论凝练、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重点品牌与整体布局的关系,在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志愿服务的最大功能。

树立绿色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志愿服务工作要主动对接经济发展需要,在“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让环境更加友好、城市更加文明、管理更加科学、经济更可持续、资源更为丰富。积极开展绿色公益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聚焦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精准治污、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向社会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清洁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落实开放理念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中外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在“一带一路”建设、人道主义救援、消除贫困和饥饿、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拓宽不同国家和组织之间志愿者经验分享平台,向世界展示志愿服务的中国力量,为国际和平发展、志愿服务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有效汇集,为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化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志愿服务供需矛盾;强化中国志愿服务网在志愿服务注册、活动发布、时间记录、嘉许、测评、回馈等方面的功能;确保志愿服务信息发布、队伍招募、管理运营、表彰激励、评价反馈等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政府主导的志愿服务组织要“放下身架、放软身段”,主动对接其他社会组织和行业志愿服务组织,共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新发展。

贯彻共享理念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推动共创共享共治,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由“集中性”的组织活动向“日常性”的自觉开展转型,让志愿服务在更广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强化奉献意识,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志愿服务环境,倡导人们将兴趣、爱好、特长等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助人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凝练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行业特征的志愿者文化,重视志愿者的事迹和经验分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精彩”讲述志愿者的“精彩”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模式,推动不同区域、领域、类型的志愿服务平衡和充分发展,引导全社会在志愿服务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联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课题“习近平青年观和青年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从永刚 郭笑笙)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