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书写新时代中国经济新答卷
——从两会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3-06 10:42:0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历史坐标上,2018年注定意义非凡——

站在经济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新起点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逐梦百年目标。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让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一系列政策安排绘就了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中国策”,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一个方向更加明确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要求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近年来出现增速换挡。十九大报告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从两会传递的系列信息看,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愈发清晰:

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2018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更加注重“效益”——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发展更重视人民生活改善;

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绿色发展成为“风向标”;

……

“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不仅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要更加注重就业、物价、居民收入和环境改善等效益指标,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委员说。

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更加注重“品质”——

今年两会,不少全国政协委员乘坐“复兴号”列车抵京参会。作为“复兴号”核心研发成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委员感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新标杆。

从部署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发展,到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再到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政策部署,都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根本上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品质革命。

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更加突出“新”字——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换挡,其内核是动力的转换。

从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再到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报告在新旧动能转换上浓墨重彩。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中国经济正用新姿态,拥抱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一个路径更加清晰

瞄准靶心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

去年,海尔集团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1%。这个一度陷入困局的传统老牌家电企业,如今正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海尔坚持创新驱动,发掘每个人的创造力,瞄准升级的需求,就是一场对标高质量的改革。”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代表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面对供给质量不高、市场活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考题,从十九大到全国两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路径更加清晰:

——添动力:瞄准优质供给不足,提高发展质量。

小米手机一进入市场就显示出了不小的“胃口”——定位高性能、做“发烧友”手机。这样的定位不仅没“吓跑”消费者,反而让小米尝到了消费升级的甜头:销量大幅上升,整合优质供应链。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代表说,如果说创新决定着制造业能“飞”多高,品质则决定着能“走”多远。我们要狠下决心,破解优质供给不足的问题。

——增活力: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关系,增强发展潜力。

这几年,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释放巨大红利。五年来,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

继续增强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进一步“刀刃向内”。

2018年将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代表感慨万千:“这是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新的动员令。这些改革必将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激烈竞争,释放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聚红利:跑出创新“加速度”,汇集发展动能。

2016年,上海汽车集团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可量产的一款互联网汽车,上市18个月之内,销量超过了50万辆,无人驾驶整车测试累计里程超过5万公里。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代表说,近几年来,上汽集团破解技术难题,瞄准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迎风而上。

用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高质量发展短板,激发社会活力,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中国经济在新时代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