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厚植美丽云南生态优势——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题解读 ⑤
2018-01-30 11:00:0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美丽云南。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全面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让云岭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牢记总书记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殷嘱托,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清醒认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加快建设美丽云南。《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动真碰硬、真抓实干,以有力的行动和举措拿出过硬成果?

守护生态底色绘就美好蓝图

《报告》指出,加快“森林云南”建设,着力培育生态保护修复专业化企业。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营造林800万亩,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00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州、玉龙县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加强重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参与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重大。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说:对我省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以生态立省的云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绿色是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分水岭,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富生机的价值底板。“云南资源丰富,本身就具有向全国其他地区生产和输送优良生态产品的条件,要努力把云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智库首席专家段昌群说。

代表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在绿色发展战略驱动下,我省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我省进一步把厚植生态优势,探索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天更蓝、地更绿、气更净,坚决守住保护和发展两条底线。这是与十九大精神的精准对接,是立足省情的科学抉择,是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头戏。

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和谐共生

《报告》指出,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推进大气、水、土壤综合治理。开启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行动,确保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指数稳中有升。深入实施“水十条”,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坚定不移推进洱海抢救性保护行动,强化滇池、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多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实施“土十条”,确保重金属、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得到明显好转。深入实施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人居环境。

省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厅长张纪华表示,过去五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高度、工作重视程度、污染治理力度、生态保护力度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但是,全省生态保护形势仍然严峻,存在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多、绿色发展转化滞后等问题。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会长肖雪冰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而《政府工作报告》也正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客观现实来看,云南水资源基本特征依然没有改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水情依然存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关键阶段。新时期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李伯根说。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保护,我省正从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也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发展工程,更是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协调发展的民心工程。城乡环境整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而具体怎么“整”?怎么治?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认为,要在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同时,扎实推进环境绿化美化、综合整治等工作,不断优化市民生活的软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在省人大代表、泸西县县长莫伟看来,近几年来全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基层广大群众非常支持。他建议,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仅要山美、水美、田美、房美,还要进一步抓实城乡居民素质提升,促进乡风文明进步。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诸多方面,高质量发展就要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美好需求。而环境保护正是高质量发展、和谐发展的题中之义。代表、委员们认为,《报告》聚焦于环境质量提升,协同强化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深入实施“蓝天保卫”“碧水青山”“净土安居”3大专项行动,显示了我省着力于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坚定信心和不断推进的铿锵步履。

完善体制机制让监管长出“牙齿”

《报告》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加强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依法征收环境保护税。加快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积极推进环境公益诉讼。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环境管理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不动产登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具有支撑性、全局性、关键性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为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绿色发展能否持续,关键靠制度保障。”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凸显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代表委员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织牢笼子,狠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实现升级环境保护督察州市全覆盖。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无异于复杂的“方程式”。生态环境监管只有“长出牙齿”,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问责成本,动真碰硬,才能化解顽疾。在业界专家看来,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硬约束,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有力。相关部门严控环境管理,包括监测评价、污染防治、应急响应等内容,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施行绩效考核,完善建立面向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和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与处罚机制。监管手段的全方位升级,意味着对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今年起,我省与全国同步开征环保税,将现行收取的环境保护费改为环境保护税,以排污费制度为基础进行税制设计。环保税的开征对云南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企业关注的热点。省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征环境保护税,以排污费制度为基础进行税制设计;推行环境保护费改税,有利于解决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等问题,提高纳税人环保意识和遵从度,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有利于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税制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提升不能下降”的底线思维,着力推动全省上下筑牢生态思想、规划生态空间、营造生态方式、改善生态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健全生态机制。张纪华表示,《报告》部署的工作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凝聚共识、振奋人心。下一步,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云南日报记者 胡晓蓉 段晓瑞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