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科技滋润云茶香
2018-01-19 09:33:2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短板须补齐 云茶期盼转型升级

科技浇灌下,云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然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短板,也让人们感到了忧虑和压力。

“基础设施差、良种普及率低、种植效益不高、精深加工薄弱、新产品研发不够、茶叶标准缺乏。”我省多位茶叶专家如此总结当前云茶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基础设施差。专家介绍,由于云茶主产区多是贫困山区,茶树良种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优质生态茶园的建设以及茶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的推广受到很大的制约。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10%,约三分之一的茶园属中低产、低效茶园;单产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亩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省8000多个初制所,半数以上厂房、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良种普及率低。茶树良种是云茶发展的基础,云南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但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约240万亩(其中“云抗10号”约160万亩),无性系良种化率仅39%,低于全国56.3%的平均水平。

种植效益不高。专家分析,云南茶区老百姓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茶叶生产专业技能不足,茶叶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目前全省茶叶机械化采摘尚未普及,茶树栽培技术缺乏规范,初制加工欠缺标准,导致了茶树种植效益不高。

精深加工薄弱。全省1000多家精制厂中,80%为中小茶企,厂房设备不配套、不完善,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较低,仍以传统的饼、砖、沱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及能力缺乏,深加工产值不到茶产业总产值的5%;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茶花、茶果、茶梗、茶末、茶渣等,大部分都被当作废弃物丢掉,造成了茶叶资源的浪费。

此外,虽然我省出台了一些省级、市级茶叶种植生产标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茶产品品质。并且,由于对茶叶功能挖掘及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功能性新产品不多,难以有效支撑云茶的转型与升级。

特色变优势 云茶科技重点发力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真正把特色变成优势,推动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我省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探索。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2017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云南茶产业指明了发展路径。

云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经历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会很多,但创新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打造新时代千亿云茶,科技应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我省茶叶专家、省农科院茶叶所副所长何青元研究员认为,应以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支撑引领云茶产业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是云南茶产业‘补短板、辟蓝海’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云南茶叶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茶叶所要紧紧围绕服务云茶的历史任务,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加快推广应用,为全省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何青元建议,科技应在以下领域重点发力。

突出资源优势,着力良种选育推广。以全省择优确定的30个茶叶重点县为科技助力的重点,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适制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的特色茶树品种。

突出平台优势,着力提升保障能力。依托国家茶叶加工技术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力争更多地服务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茶叶示范区,实现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

突出转化优势,着力强化支撑引领。应加强与地方、茶企等的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建专家服务团,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推进技术应用及升级。

大山深处听春声,拨云见日路渐明。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从大山深处弥散出来的云南茶香,韵味将更加醇厚。

云南日报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