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理论网频道
振兴乡村共建美好家园
2018-01-09 10:05:1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至:

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作者:朱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与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相互衔接的。其中,生态宜居是第二个要求,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优化农村自然环境,守护生态系统方面有所作为。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兴产业和引人才是核心,可是在乡村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不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环境被污染,那么原有的资源优势就很有可能变为劣势、短板。

结合我省实际来说,守住生态红线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个要求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我省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梳理掌握我省的资源优势,也要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有清晰认识,更要看到我省生态资源多集中在乡村,乡村要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宜居的总要求贯穿到规划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乡村的环境已出现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突出短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堆积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迫切需要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来恢复乡村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乡村环境的好坏对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论是培植产业致力脱贫攻坚,还是不断壮大云茶、云花等优势产业,其“健康、绿色、生态”的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无不倚赖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守护好绿水青山,让乡村发展更好,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发展走绿色之路,改变传统粗放生产模式,对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对化肥农药等进行减量施用或替代化利用等。要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最大程度降低乡村环境污染,保障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发展产业来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行动。乡村要振兴,不能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盯紧绿色GDP、守住生态红线,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农村生活品质和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把三农工作做实做细

作者:龙敏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从频见报端的消息来看,乡村振兴的动员,已经让一些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但在部分地区,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比如,有些地方搞层层加码,提出了不少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地方借机大拆大建,在农民的宅基地上兴建别墅;有些地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类似的现象,显然没有把握住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一代人的“乡愁不再愁”。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是修建几个产业园、建设几条公路就万事大吉,而要持续地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后面这些工作,甚至还更为重要。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要挖掘保护好地方的特色。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时,需要分类指导,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就是要因村施策:对于条件不错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则要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则可采取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

除了这些宏观做法,从微观来说,各地在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应该多听农民的呼声,多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一个常识也必须强调,中国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也不是欧洲式的农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也要避免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的倾向,要保护好乡村村落和传承好优秀的乡村文化。而对于农民最关心的也是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样不能回避,必须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必须追求质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在云岭大地上吹响,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而努力奋斗,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